法官的“肥”与“瘦”
在唐玄宗时期,一个叫韩休的宰相,为人正直,办事认真,敢对皇帝犯颜进谏。有一次,玄宗在宫中和众妃嫔尽情地玩乐时,忽然接到韩休指责其奢靡享受的严厉谏议书。玄宗看完后,情绪没了,便命令众人撤去宴席,自己也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后宫。
正当玄宗揽镜自照时,左右便奉承其说:“自从韩休当上了宰相之后,皇上您瘦多了。韩宰相也太严厉了,您为什么不把他撤掉呢?”可玄宗说:“我虽然瘦去许多,但天下却肥了不少。”他认为,韩休是位良相,有其盯着自己,虽然不能为所欲为,但天下的百姓却能更加遂心如愿。
这就是著名的“朕瘦天下肥”的典故。其实,纵观唐玄宗的一生,他的成败荣辱完全可以印证这个道理。前期,他能广纳忠言,励精图治,开创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而后期,他则崇信奸佞,耽于享乐,终致安史之乱爆发,不仅唐王朝由盛而衰,个人也颠沛流离,最终郁郁而终。
“肥”与“瘦”二字,之于统治者,那就是怠政和勤政,之于老百姓,则是幸福与祸乱。这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不言自明。其实,岂止是皇帝的治国理政如此,对任何人也是如此。对于法官而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就是要在数十年的法官生涯中,都能够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为导向,慎终如始地办理好每一个案件,持之以恒做精、做细、做实司法产品。那么,法官又当如何以自己的“瘦”换取群众的“肥”呢?
要坚守“工匠精神”,保证执法精度。执法办案是法官立功、立德的基石。法官同样需要以追求认真、执着、精细和完美为核心的“工匠精神”,要将生命融入使命,把兴趣升华为信仰,力求案件质量“从99%提高到99.99%”。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法官当从法律精髓、庭审方法、文书制作等方面下苦功,做到“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使得案件质量不仅让当事人信服,还要赢得社会认同。
传承“三余精神”,强化学习力度。古人云:“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唯有学习,才能强筋健骨,方可行稳致远,与时俱进地服务群众。法官不仅要强化法律知识、社会知识、经验技巧的学习,更要树立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做到学以致用。除参加统一学习外,法官还应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通过不同的途径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历练胆识。同时,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学习实效。
弘扬“赶考精神”,提升民生温度。韩休敢于冒犯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出发点也为了社稷安宁、百姓安康。所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司法的威信,还是法官的人品,群众最有发言权。法官应当真正把群众的司法需求作考卷,将群众的具体难题作考题,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考分,全力提升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努力促进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