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同时,根据完善后的价格机制,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自1月14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35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1元和0.11元。
随着油价下调,乌市各标号成品油价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浮,具体如下:93号汽油从5.42元/升调至5.3元/升,每升下调0.12元;97号汽油从5.86元/升调至5.74元/升,每升下调0.12元;0号柴油从4.98元/升调至4.86元/升,每升下调0.12元;-20号柴油从5.46元/升调至5.34元/升,每升下调0.12元;-35号柴油从5.54元/升调至5.41元/升,每升下调0.13元。
按照新的调价机制,设置了成品油调控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即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不降低;在40美元—130美元之间运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该涨就涨,该降就降。
2013年成品油价格机制修改完善以来,每10个工作日根据国际油价调整,每吨不足50元等特殊情况则暂停调价或往后顺延。2014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石油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现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自2015年12月15日以来,我国已连续两个调价周期暂缓成品油价格调整。
【解读】1油价调整为何要设“地板价”?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为油价调整设置“地板价”,主要是为了维持国内正常的原油生产,保证能源安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
“设置‘天花板’价格是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而此次设置‘地板价’是为了保证正常的市场供应,这都是应对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董秀成说。
现在我国的原油价格由企业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自主制定,已与国际市场接轨。而汽、柴油价格则由国家根据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变化率定期公布最高零售价格。设定“地板价”,其目的是在原油价格过低时,维持成品油价格稳定,从而有利于上下游一体化石油企业以炼油利润支持原油正常勘探开发,维持整个行业稳定运行。
国家发改委表示,每桶40美元的标准是综合考虑国内原油开采成本、国际市场油价长期走势,以及我国能源政策等因素确定的。
有国际机构统计,目前英国生产一桶原油的成本是52.50美元,巴西接近49美元,加拿大约为41美元,美国近36美元。而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这样的产油国,生产一桶原油的成本还不到10美元。据了解,我国主要石油公司的原油开采成本超过每桶50美元。
“‘地板价’的明确,让市场有了预期,有利于批发价格保持稳定,最终有利于稳定市场供应。”市场机构金银岛副总裁钟健说。(据新华社)
2设定“地板价”为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2014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石油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油价从每桶110美元一路下跌,至2016年1月12日,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30美元附近,WTI原油盘中更是一度跌至每桶29.93美元,12年来首次跌破30美元重要关口。
钟健表示,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禀赋差,生产成本高,目前的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国内绝大多数油田的开采成本,石油公司上游勘探开发板块面临亏损。
面对收入下降,上游石油勘探企业可能会通过关井停产、削减勘探开发投资来减少亏损。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表示,国内现有的原油开采工艺以及资源禀赋决定了关井之后重新恢复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有的甚至面临无法恢复的风险。长期来看,我国石油自给能力将会受到影响。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保持国内原油的稳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毛加祥认为,庞大的石油消费体量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日本、韩国那样长期维持90%以上的高对外依存度,通过设置成品油价格调控下限,有利于稳定目前每年2亿吨的国内石油产量,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据新华社)
【延伸阅读】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还将有哪些动作?
国家发改委同时宣布放开液化石油气出厂价格,并将汽柴油最高零售限价的发布形式由调价文件改为只发布信息稿。
“从调价文件到只发信息稿,形式的改变意味着成品油定价中的行政化色彩正在淡化。”钟健说,但市场化的步伐还应有实质性推进。
从长期来看,全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步伐,取决于油气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记者了解到,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油气体制改革年内有望“破题”。
当前,沿海地区走私成品油现象严重,有人认为“地板价”的设置会进一步扩大走私利润。安讯思能源副总裁廖娜指出,成品油走私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成品油消费税在出厂环节征收。一吨汽油中消费税高达2000多元,走私利润超过30%。政府在严厉打击走私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将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到加油站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