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二食堂加工坊:手摇元宵每天上千公斤
元宵节自然是要吃元宵的。昨日,记者探访了位于乌市和平南路与新市路交接处的二食堂加工坊,这家作坊一天能“摇”出上千公斤元宵。
食客纷纷慕名手摇元宵而来
“要两份黑芝麻馅的,各30元就行”、“我来一公斤元宵”,昨日,记者一进二食堂加工坊,映入眼帘的就是十几位顾客围在食品柜台前买元宵的情景。短短几分钟,满满几方盘的元宵就被买光了。其中不少人是慕名而来买手工制作的元宵的。

2月17日12时许,二食堂加工坊,马彦春将摇好的元宵放入大盘中
家住北园春的师大爷,专程赶来买了100元的元宵。师大爷说:“我老家在北京,来新疆已经有50年了,上次吃元宵还是小时候在北京的街头吃到的。”没走几步,师大爷又折了回来,原来他是想再多买1公斤黑芝麻馅的元宵回去炸着吃。
在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工作的丁涛夫妇,手里提着刚买的2公斤多元宵说:“我们也是慕名而来,以前没听过新市路,我们问路找来的,手摇的元宵吃着口感好。”
加工坊前身是清真第二食堂
随后,记者来到二食堂加工坊的制作间看到,里面不算太大,摆着两张长方形的案台,案台上摆放着一大一小两个摇元宵的不锈钢盆。加工坊的老板马彦春正带着妻子、姐姐、小舅子、儿子赶制元宵,这几天他们都要在这里忙碌数十个小时。
在忙碌间隙,马彦春一边摇元宵一边向记者介绍了做元宵的步骤。
第一步,做馅料,“将黑芝麻洗净后放进烤箱烘干,然后用机器磨碎,加入白糖和上好的菜籽油搅拌成馅团,再用擀杖将馅团在特制的模子里压制成型,切成小块,之后装盘晾干”,马彦春指着旁边的馅料说,这些馅儿都是前一天做好的。
接下来就是摇元宵了。马彦春将黑芝麻馅料块倒一些在筛子上,放入水盆浸一遍水,将沾满水的馅料块再倒入盛有糯米粉大盆的筛子中来回拌几下,再用一只手快速摇动筛子。
记者上前体验了一把,一只手根本摇不了几下。再看老板马彦春,他用筛子不停地来回滚动元宵馅儿,不一会儿,在糯米粉的包裹之下,原本方方正正的馅料块就没了棱角,然后再重复十来次这样的工序,3公斤馅料足、个头大的元宵就做好了。
马彦春说,他家不光有元宵,还有油炸糕、火烧、油塔子、馓子等,平时每天制作的元宵大概100多公斤,由于元宵节的临近,这几天他家一天摇的元宵有上千公斤。
据悉,这家手工元宵坊前身是乌鲁木齐清真第二食堂,也就是“二食堂”,成立于1954年,2002年破产。为了不让这种以手工制作而闻名的传统制作方法消失,马彦春夫妇开了这家二食堂加工坊。现在他们制作的元宵不仅有经典的花生馅、芝麻馅、豆沙馅,还有桂花馅、玫瑰馅、草莓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