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由此,供给侧改革迅速成为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经济学原理中,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从需求这一面来说,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因素;而从需求这一面来说,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一直从需求这一角度来进行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也就是当经济发展乏力时,主要通过扩大投资或刺激需求来保持经济的增长。“三驾马车”发力,为中国经济呈现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
但近年来这个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出了大力的方法不灵了。为应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10万亿贷款发放,每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投资都超过了万亿,央行多次降准降息,但经济下行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反而形成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效益下降、地方债务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问题,“三驾马车”拉动力日渐式微。
需求侧解决不了问题,人们的目光转向了供给侧,于是供给经济学兴起。供给经济学认为,出现经济低增长和高通胀,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也就是不该生产的东西生产太多,消费者需要的东西缺乏供给,即“供给跟不上需求,供需不匹配”。这个时候再简单采取扩张政策、刺激需求,反而会使问题更糟。就像当下的中国一样,大量的中国游客疯狂抢购日本的马桶盖、韩国的化妆品、澳洲的奶粉等,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却少人问津。说明我们缺乏的不是消费能力(需求侧),而是好产品(供给侧)。
由此看来,消费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下,供给侧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中央正是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经济转型要求。
供给侧改革的抓手,就是供给四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用“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形象解释了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譬如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一直是中国社会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在供给侧改革中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抓手和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供给侧改革的“减法”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和松绑减负。譬如通过减税降费加速折旧以降低财税成本,利用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加速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等。
供给侧改革的“乘法”是指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造新产业,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来推动经济发展。譬如当下方兴未艾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就是充分释放新兴产业的供给端活力,促使生产要素从萎缩的、老化的供给中转移到新形成和正在扩张的供给中。
供给侧改革的“除法”是指清除产能过剩。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这些企业占据了大量资源,使得人力、土地、资金等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有壮士断臂的精神,政府主动地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利用市场力量强行去杠杆,清除“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政府和市场协调与配合,同时做好四则混合运算。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政府需要简政放权,协调政策制度为经济减负;市场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
供给侧改革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助力加速,同时也会给中国老百姓带来切切实实的红利。譬如,减税是供给侧改革的一大内容,财政部已表态,提高目前3500元人民币个税起征点已在“统筹研究和考虑”中。可以预计,未来个人收入一定会增加。再譬如,化解房地产库存,中央已陆续出台有关“农民工市民化”等政策,扩大住房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同时取消了很多过时的购房限制性规定。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国家目前正大力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张旗鼓地鼓励、扶持中国制造、中国品牌,那么中国老百姓千里迢迢、大包小包、海外淘货的现象就有可能改观。因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落实,中国企业也可以生产出质量好、价格优、能与中国老百姓提升了的消费结构相匹配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