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回忆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接管了英国侵占中国西藏的一些边境地区,而且进一步扩大其占领范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印度军队即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逐步推进,到1953年基本上侵占了该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在中印边境中段,印度军队从1952年起也侵占了将近两千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在中印边境西段,中国地图标明的边界线与中国历史上行政管辖区的界线是一致的,即从喀喇昆仑山口,向东南大体上沿着喀喇昆仑山脉的分水岭到空喀山口,再从空喀山口向南直到帕里河附近处,这条线以东和以北的边界地区,历史上从来就属于中国管辖。
印度地图上对西段边界的画法,在19世纪中叶以前,同中国地图的画法很接近。1865年以后,印度主要的地图对这段边界的画法模模糊糊,这显示英国殖民当局正酝酿改变边界的划法。1950年印度官方地图开始将边界扩张到中国管辖地区,但仍然标明这个地方是“未定界”。直到1954年印度地图才把这条扩张了的“未定界”画成正式“边界”。接着,印度军队于1955年公然越过中国的行政管辖线,侵占了中国的巴里加斯地区。
对于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直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友好协商来解决。为了给中印谈判协商创造良好气氛,我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中印边境东段,印军从所占领的地方退回去,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中国军队也不越过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在西段,印军不越过中国行政管辖线,从其侵占的巴里加斯地区退出去。但是,印度方面不理会中国的合理建议,并于1959年3月向中国提出全面的领土要求,不仅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印军对上述中国领土的侵占是“合法”的,而且进一步要求中国政府承认新疆的阿克赛钦等地区约3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印度。同时,印军不断地侵入中国领土,仅从1959年6月至9月的3个月内,就侵占了我国的朗久、兼则马尼、塔马顿、马及墩(以上在东段),班公湖地区(在西段)和乌热(在中段)等地。
我国政府为维护中印友谊,争取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因此命令我国边防部队对入侵印军不得开枪,以避免发生武装冲突。但是印方得寸进尺,不仅继续入侵,而且袭击中国哨卡,挑起流血事件。10月22日,印军蓄意进攻我空喀山口,打死打伤我国边防人员,从而导致边界冲突。
尽管如此,我国政府还是做到仁至义尽。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怀着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在印度国内的一片反华喧嚣声中飞抵新德里,与印度政府进行谈判。其后,根据两国总理的协议,中印官员又分别在北京和新德里举行了两次晤谈。但由于印方的原因,谈判均未取得一致意见。
自1962年4月起,印军从西段到东段连续侵入和占领中国领土。9月,印军第九旅竟然进一步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了该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并进攻驻守择挠桥的中国边防部队,打死打伤中国官兵47人。同时,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集结了22000余人的兵力,准备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驻守中印边境地区的我国边防部队,遵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对印军的挑衅一直采取忍让的态度。但是,印方把我们的忍让视为软弱可欺,步步进逼。
10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全线发起进攻。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不得不作出决定,由驻守新疆和西藏的边防部队对印军的进攻实行自卫反击。
中印边境之战,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不打第一枪,后发制人,也就是说,我国边防部队是在印军不断向我进攻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二是并非要借助军事手段来解决边界争端,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反击促使对方停止军事侵略,回到谈判桌上来。
周总理亲自指导处理这个事件。当时罗瑞卿同志任总参谋长,周总理经常把他找去了解情况,研究工作。罗总长向周总理建议,要我也参加研究,因为我既是副外长,又熟悉军事。周总理同意。此过程中凡有重要情况和重大决定,周总理都亲自去向毛主席汇报、请示。
在第一次研究时,周总理指出:印方不顾国际惯例,对我不宣而战,我们可不能像它那样,而是应该光明磊落,在自卫反击战开始之前,要向印方递交照会,通知它我边防部队即将发起反击,并说明我军被迫自卫反击的缘由和目的。他命我立即起草照会,必须当晚递交给印度驻华大使馆。
从外交方面来看,我们必须使印度外交部在我军开始反击前得到这份照会;从军事方面来看.却不能让印军过早地知道我军的意图。为此,周总理详细、精确地计算了从印度驻华大使馆向印度外交部、印度外交部向其最高当局和印军领导机关、印军领导机关向边境地区印军分别报告、通报和传达命令所需要的时间,然后确定了向印度驻华使馆递交照会的具体时刻。这样,使外交上先宣后战的国际惯例和军事上的保密得以兼顾。
当我将紧急起草的照会内容报请毛主席、周总理审核批准后回到外交部时,已是深夜。由于当时印度驻华大使不在北京,我命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去把印度代办叫来。可是,这位代办已经回宿舍睡觉去了。他睡得很熟,任凭人们在宿舍门外大声喊叫、按门铃、敲门、往屋里打电话,总是唤不醒他。没有办法,礼宾司的同志只得叫人翻过围墙,到屋内把这位代办从床上叫起来。就这样,我们及时把照会递交给了印方。
1962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和新疆的边防部队,在印军发动进攻的态势下,被迫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和两段同时进行自卫反击,并取得胜利。
10月24曰,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向印度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但是,这个诚恳、合理的建议竟遭印度政府断然拒绝。
印军继续向边境地区增兵,到11月中旬,兵力已增至30000余人。14日和16目,印军再次全线向我边防部队发动进攻。
我边防部队以东段的西山口作为主要反击方向,歼灭了侵入西山口地区的印军大部。接着继续向南反击,先后收复了德让宗、打陇宗、邦迪拉及其南面的鹰窠山等几个山口,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东段其他地区和西段地区,我边防部队也分别向入侵印军发动反击,收复了梅楚卡、塔克辛、瓦弄等地,全部拔除了中国境内的印军侵略据点。
在打退入侵印军后,我国政府于1962年1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从次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全线停火,并主动后撤20公里。
停战后,我国政府命令我边防部队将在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其他军用物资交还印度,尔后又分批释放了包括印军第7旅旅长达维尔准将在内的3000多名全部被俘人员。
在交还缴获物资前,周总理还特别指示,要把缴获的武器、车辆等擦洗干净,通知印军来领回。这种把缴获物资全部无条件交还敌方并为其擦洗干净的做法,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都不曾有过。
那么,印军派人来领取时,让他们打着什么旗帜呢?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的指示出人意料,他说:让印军“打着绿旗”前来领回。
按照国际惯例,败方应该打出白旗:但是打白旗意味着投降,而我军进行自卫反击战的目的,并不是要印军向我们投降。当然,也不能让印军打着它的军旗前来。打绿旗.意味着和平。这个主意看似简单,实际上体现了周总理善于将外交和军事艺术紧密结合、灵活运用的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