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沉钩 > 史志天地 > 正文
并不重用文人的封建社会为何要实行科举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15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特征,中国实行科举从隋唐开始直到封建社会在中国的结束前夕,前后长达1300多年。封建社会实行科举的目的当然很明显,那就是通过考试从民间选拔人才,择优录用成为各级官吏。这其实是统治阶级调和社会矛盾的一种做法,让底层老百姓有了改变命运的公开公正渠道,虽然这种机遇很小,但一直被老百姓所推崇,所以,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被历朝统治者重视,并且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负责科举考试,一直以严厉著称,今年高考舞弊入刑其实不是现在才开始,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舞弊入刑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大家发现没有,虽然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度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重用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似乎并不是很多,而且许多通过科举录用的人才,要么职位偏低,要么就是闲职,真正得到重用的并不多,过去,科举选拔人才往往就是几篇作文,所以,参加科举考试的多是文人,而文人怀才不遇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可以说自隋唐到清朝,除了宋朝有几个文人受到重用之外,绝大多数的文人很难受到重用。
如从唐朝开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竟然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虽然皇帝见其有才,破格使用,但只不过是翰林闲职,也就是为皇帝高兴专门写文章的一批人,实际上就是文工团成员,李白当然不会高兴,从此周游天下,基本上靠打赏为生,而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参加科举,因为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让心怀伟大政治抱负的杜甫断了仕途路,最终一生郁郁不得志、贫困潦倒,病死在洞庭湖的船上。事实上,虽然唐朝为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但唐朝的文人基本上是怀才不遇,虽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伟大诗篇,但他们通过科举实现理想终究是一场空,这其中包括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或许算是高官,但也最终被贬,王维虽然做过右丞相,但最终流落人间,即使以献媚著称的宋之问,通过科举,通过诗文比试获得第一,但最终也遭流放,而且惨遭杀害,更不用说崔颢、高适、王昌龄、杜牧、孟浩然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人,几乎都是在底层徘徊。可以说在唐朝,通过科举实现理想的文人几乎没有。
当然,宋朝似乎是中国文人的春天,王安石、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都做过高官,甚至当过宰相,而且宋朝的宰相几乎都是通过科举这个途径选拔,伟大文学家苏轼就是通过三次选拔考试连升三级,文天祥甚至还是科举状元,但是,宋朝虽然是文人的春天,但文人治理的宋朝,虽然相对民主,但宋朝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懦弱的国家,最终被蒙古所消灭,“涯山之后无中国”,恐怕还是文人误国所致。但是,宋朝即使作为文人的春天时代,但文人的结局似乎也不怎么样,即使是官居宰相的王安石,因变法最终失败而被贬,苏轼最终也是流放到海南詹州,另一位伟大诗人陆游也是一生空怀理想。
而到了元明清时代,虽然科举一直被皇帝所重视,但文人通过科举实现理想的人似乎更少,虽然张居正成为明朝有名的宰相,但他似乎与文人相差甚远,而清朝的文人更是可怜,几乎就没有在政治上有人露过脸,居朝廷要职的永远是八旗后代。
从以上概述来看,虽然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是以文取人,但真正的文人通过科举实现理想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且历朝统治者似乎并不相信文人,虽然从三国时期曹魏开始,统治者似乎喜欢文墨,也通过科举甚至在科举之外招揽文人,但实际上相信文人,重用文人的皇帝是少之又少,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丁丁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文人自命清高是其致命的弱点。文人会写文章,这是最基本的特征,但是,会写文章的文人一般都比较清高,自命不凡,不落俗套,见谁都瞧不起,很难与人相处,很不适应官场那一套,而且斤斤计较,一句话可以长篇大论,又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之事争论不休。这样的人自然不被皇帝喜欢,因为皇帝需要的是实干的人才,需要的是为稳固其统治的人才,需要的是能够为其统治层谋取利益的人才,现在,他们却根本不管这些,专门比文才,专门斗气,那又怎么能够重用呢?
二是文人确实误国。文人经常喜欢空谈,说起来,写起来那是长篇大论,震撼人心,但真正干起来却很难有成就,从古至今,伟大的文人不少,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文章,但是,他们只会空谈,真要治理国家那还真不行,虽然绝大多数的文人来自老百姓,但脱离老百姓之后他们往往很难瞧得起老百姓,真正办一点实事的人又很少,中国古代文人当官的不少,但成为老百姓歌颂的好官却很少,这就是现实。就拿王安石来说,官居宰相,一心变法,确实可敬,也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但纵观其变法,那也是书生纸上谈兵,不懂策略,不懂步步推进,这样的改革当然很危险,最终实行不下去其实还是书生意气,而宋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懦弱的王朝,根本原因还是文人误国,国家有难,求安稳、偏安一隅的思想严重,例如岳飞与秦桧的斗争,其实就是武将与文人的斗争。所以,别看一些文人写的文章壮怀激烈,而且分析利弊头头是道,但真正要落到实处,却又很难实行,正如明朝东林党与宦党的斗争,东林党确实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但当他们取得斗争胜利的时候,却又将明朝葬送在他们的手中,这就是文人误国的典型特征。
三是文人讲究的是小圈子。文人最容易来气,一句不合转身就走,这也是文人的基本特征,所以,文人讲究小圈子,容不得不同意见,这在治国方面根本不行,治国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想当然,而且在现实面前,对和错都是相对的,在这里似乎正确,但在那里似乎又行不通,文人的小架子风格根本不可能团结大多数人,所以,文人的小圈子思想不是消除矛盾,而是很容易制造矛盾,而统治者需要的是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治理好这个国家,而不是形成各种派别,所以,为了统治的稳定,文人还是不用的好。
但是,封建皇朝为何又热心于用科举来笼络文人呢?一方面是要通过科举选拔一些真正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让自己的统治永远稳固,让底层老百姓看到通过奋斗有改变命运的希望,所以,忍受剥削,不敢反抗;三方面文人影响很大,尤其是通过写文章在社会上制造的影响甚至会动摇统治,如果一味打压那也行不通,所以,通过科举分化他们,给他们一定官职,并且专门成立如翰林院这样的闲职部门养着他们,如果其中真有治国人才再启用,如果只会写文章,那就让他们写吧,并且还给一定的经费和一定的空间,甚至还搞几场比武,但前提是要维护统治,给予高级别待遇的这些文人,虽然有委屈,但也不得不歌功颂德。而治理国家,你们就歇着吧,让其他人来,何况,还有一大批官后代要用呢,如果你反对,对不起,马上贬你到偏远地区,你自己去实践,让你自己去体会一下到底有几斤几两,如果再不听话,那你小命还在我手中,或者启用文人斗文人的方法,让你们内斗,文人相轻在这里得到根本的体现。其实即使在封建时代,如果不是特别时期,统治者真正杀害文人的并不多,尤其是影响深远的文人,多是用贬的方法,因为文人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做官,“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其实是古代绝大多数文人的真实心态。这或许就是封建统治者虽然不重视文人,甚至瞧不起文人,但推行科举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