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九品制的作用
晋朝士族九品制作用:晋朝的士族在整体上仍是进步阶级,执行陈群的九品制刚施行半个世纪,尽管有缺陷,但经司马懿修补,总体上仍发挥进步作用,比起原来由豪族、寒族掌权时的征辟、荐举垄断选举要进步民主。九品制的特点是要由乡里品评,至少在制度上终止世袭官职和任人唯亲。
司马炎的地位在乡里难评,也要在州和郑默同品,对大贵族总还有限制,更重要的是九品仅是个评定,仅是定品级,不代表有了品级就立即任职相应的官职品级,不可能评定一品就立即当一品的官,而且晋朝还在品评后设立考试制度,对评定品级的人员进行能力考查,然后在进行任用。晋朝九品的品资对应一品虚设,贤良、寒素是二品,秀才三品,算是上品,考试合格担任的官职对应是四品到八品。
晋朝的九品制和后世的科举制的区别是:九品制是先定品再考试,而科举制通常是先考试再定品,从程序分析,两者的作用和差异不大。九品制早期虽然也发生有贿赂求品的弊端,而且有抑制寒族的批评,这并不影响整体九品制的效率。九品得到很多士大夫的拥护,欠缺的仅是监督问题。李重就曾提出“九品既除,宜先开移徙”,就是在评定九品后要重视升迁任用,“以为选例九等,当今之要,所宜施用也”。
从评九品的情况看,州郡的中正评定品级后,要到司徒府审核,若有疑问可向中书省抗辩,也表明中书省在九品评定中有了监督地位和权限,结果还要由皇帝钦定。九品的评定已经有了很严格的监管制度,不是一般认为的由个人操纵。晋武帝对于贿赂的应对是加强监管,甚至亲自把关。
司马炎对寒微被压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主要通过诏书让地方推举寒素,这样能减轻寒族被压抑的地位,化解寒族对九品评定的抵触。在晋武帝保护下寒族也能升迁,很多出身寒微的人任要职。李重是士族但家境贫穷,也类似寒族,他都赞同九品制可见不能彻底否定。司马炎提倡的举寒微改变了九品制的缺点,阮种和嵇康友好,估计也像嵇康贫穷是寒族,他也被定高品举贤良,在考试中得高第,任尚书郎,尽管很多人反对,但在司马炎亲自考试后仍评第一,转任中书郎。
晋朝的九品制评定后考试可以任尚书郎,甚至中书郎,与以后的科举状元同样,状元通常任职六品,九品制考试上第是尚书郎六品,即使特殊的阮种任中书郎也是五品或四品,没有和科举有严重差异。晋朝是司徒负责天下九品制,地方是州郡的中正评议,寒族的山涛、李胤、魏舒都担任过司徒负责九品制,连质疑九品制的刘毅也曾任青州大中正负责评议,所以九品制在晋朝仍能起到进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