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帝陵的命运
曹操虽然职业盗掘墓葬,可他对自己的葬事坚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民间一直还有曹操设立72个“疑冢”的传说,的确,他成为成功防盗的第一人。魏文帝曹丕看到“自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的现状,担心自己以后“戳尸地下,戳而又戳,死而重死”,遗嘱“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无神道”。因此,曹魏父子身后安然。
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西晋经历51年后被匈奴所灭,其间共出5位皇帝。其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埋葬在洛阳一带。由曹魏政权过度而来的西晋统治者,坚持曹魏时代“不封不树”的丧葬制度,虽然没有明显给盗墓者留下机会,但是在后世的盗掘活动中依然没有逃脱厄运,1980年前后,当人们找到一座西晋皇陵的时候,依然发现了盗洞。
东晋政权南渡之后,国力羸弱,103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1位皇帝执政,东晋帝王都埋葬在南京附近,这些陵墓大都依山为陵,形制规模都明显小了很多,虽然历史没有细数这些陵墓的命运,而“十墓九空”的古墓葬现状也从侧面透射出这批墓葬的命运。
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已经成为政权组织挖掘的对象。刘聪夺取前赵政权之后,杀晋怀帝、辱晋愍帝,灭了西晋。公元318年9月,刘聪麾下的靳准发动政变,带领亲兵闯入后宫,杀死刘粲。在京城的所有刘氏皇族,不管男女老少,全斩杀于东市。之后,他掘发了前赵皇帝刘渊的永光陵和刘聪的宣光陵,《晋书》记载:“掘元海(刘渊)、聪(刘聪)墓,焚烧其宗庙,鬼大哭,声闻百里”。
前凉文王张骏执政20年,国力变得十分强大,公元345年死亡后葬身大陵。公元399年,后凉吕纂时代,大陵被挖掘。《晋书》记载了大陵挖掘开来后的情形:安据把张骏的墓葬挖开后,看见张骏容貌如生,由墓室里弄到了真珠簏、白玉樽、赤玉箫、紫玉笛等等奇珍异宝。随后,吕纂诛杀了安据一伙,派人吊祭张骏,并修缮了大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