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沉钩 > 史志天地 > 正文
三国里的教子名爹都有谁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21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名母,比如孟子的妈妈,陶侃的妈妈,欧阳修的妈妈,此外还有岳飞的妈妈。这些老妈妈或者孟母三迁,或者截发留宾,或者画荻教子,或者岳母刺字,她们都是识大体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为国为民做一番贡献。其实不止母亲能让人永志不忘,父亲有时也更激起孩子们的斗志。请看三国时期的四大教子名爹:
其一,曹操。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大家,一把手拉车曹家很不容易,虽然在军旅,仍然让他们养成报国杀敌的本领。早些年,占据,儿子们也跟着他出身入死,你看打张绣的时候,大儿子曹昂就因为护卫曹操被害,或许你该说了这曹操怎么会让儿子陷身险境,这不是早死吗?不过没有这样的杀伐决断,怎么能让自己的儿子泰山崩于面而不改色。曹操是伟大的,因此曹家子孙优秀的太多。比如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曹衮曹冲等人,另外曹操的养子秦朗何晏曹真等人也很优秀。曹操出身太监家庭,却放手让孩子加入军队历练自己,深切体会枪刀无眼,实在难得。
其二,夏侯渊。据说是曹操的堂弟,当时曹操的爸爸是抱养夏侯氏家的。夏侯渊身处戎马倥偬之中,仍然不忘对儿子的教育更是难得。《三国志》记载他有七子:夏侯衡、夏侯霸、夏侯称、夏侯威、夏侯荣、夏侯惠、夏侯和,这几个人后来都是人才难得。夏侯渊三子,有军事才能,十六岁时射杀过老虎,曹操十分喜欢他,与曹丕也有交情,但十八岁便死去。夏侯威,夏侯渊四子,历任荆、兖二州刺史。夏侯荣,夏侯渊五子,少而有才,七岁而能写文、读经书,过目不忘,曹丕也为之惊奇。十三岁时,与父在汉中,当夏侯渊被打败时,奋而拔剑出战,阵亡。夏侯惠,夏侯渊六子,少而有才,善于奏议,多次与钟毓有辩论,历任散骑黄门侍郎、燕相、乐安太守,三十七岁卒。夏侯和,夏侯渊七子,有辩才。历任河南尹、太常。另外夏侯渊还是个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人,当天下大乱之际,夏侯渊因为饥乏,舍弃了幼子,而养活亡弟孤女。这个侄女便成了蜀汉名将张飞的妻子,也是后主刘禅的岳母。
其三,诸葛亮。诸葛亮本人一夫一妻,对丑女人黄月英不离不弃,虽然贵为一国的丞相,可教育孩子仍然很用心。诸葛亮老来得子,非常爱惜。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诸葛瞻后来成为忠臣孝子,为蜀汉拼劲最后一滴血。
其四,嵇康。嵇康是个大才子,如果说上述是帝王将相,嵇康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爱惜自己的名声,可是又想让自己的儿子过得好好的,于是便对儿子煞费苦心。嵇康是个旷世奇才,可惜不满司马氏的高压统治,也因为自己是曹操的孙女女婿,因此对曹魏帝国一直割舍不下,便拒绝了司马氏的拉拢。当然这只能是死路一条。当年嵇康有个好朋友叫山涛,却是司马氏的坐上客,也是高参,因此嵇康一边和山涛划清界限,与之绝交,一边又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山涛。儿子在父亲被害后,果然投奔山涛,成为晋朝的忠臣。
嵇康很狂,看不起这个那个。司马氏钟会等人都没在他的眼下,但他教育儿子很低调。儿子嵇绍十岁时,嵇康写了一篇《家诫》,曾对儿子说:“见人争论不休,就要赶紧走开。因为坐观是非,难免要说话,一说话自会有所偏袒,于是就结下怨仇。再者,对别人的私事,知道得越少越好,以免招来忌恨。”这些教导跟嵇康自己的日常行为往往相反,可见文人教子如此不同,不望儿女成为自己的克隆,不重蹈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一个男人成了父亲,不管自己以前再疏狂,再顽劣,再粗心,也会变得很细致,很用心,因为他是孩子的榜样,他要教育孩子成才。当一个男人成了父亲,他下班的路开始变短了,总是一下班就匆匆往家赶;他在回家的路上也会绕道去下育婴房,带回一包尿不湿;他会指着某套衣服,兴奋地说,我的儿子穿上它一定很帅;他会想着自己小时候的梦想,“爸爸给你买最帅气的玩具汽车”;他的胡须总被一次次提起,“不刮胡子不许亲儿子!”他不再嫌脏嫌臭,屎尿上身,还亲儿子一口:我愿意;他会唱歌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哼遍所有的歌曲哄儿子入睡;他会变得格外爱唠叨,一遍遍和不更事的儿子交流,乐此不疲;
当一个男人成了父亲,他的眼里盛满了爱,心里装满了爱,手里捧满了爱,男人浑身上下洋溢着的都是爱,他开始有变化了,变得细心,变得耐心,变得用心,变得有责任心,也许,只有做个父亲之后,男人才会变得格外伟大起来。当一个男人成了父亲,满满的都是爱,肩上也都是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