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沉钩 > 史志天地 > 正文
祖母太后差点干掉孙子皇帝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22

 

冯太后借儿子辈太上皇暴毙的大好形势,再度垂帘听政,开始了在朝堂公开管束孙子皇帝的新时代。
太皇太后立即把自己的哥哥冯熙封为朝中第一人:侍中、太师、中书监、领秘书事。
但是,冯熙现在可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平俗人物,当年由于在大草原避难多年,性情历练的甚为淡泊,眼光更是非一般官员可比,他坚决辞去了这个权倾朝野的职务,理由却不是恐怕招惹物议,而是彻底为妹妹着想:他不认为自己留在平城朝局是明智行为,反而认为自己应该在平城之外掌握一方军政,拱卫平城遥相呼应,那时才是冯家铁打的江山!
冯太后被说服,将哥哥改任为车骑大将军、开府、都督、洛阳刺史,保留其太师、侍中头衔。
当然,这种临时改变诏令不需要事先与皇帝商量,拓跋宏只要遵命照办就是了。
但是,小皇帝毕竟不是机器人,有时也闹点临时出格。
公元47695日,平城永宁寺几天前就接到诏令,皇帝八月一日(旧历承明元年)御驾亲临寺院,举办为太上皇祈福的盛大法会,永宁寺当年就是拓跋弘为庆贺儿子拓跋宏出生专门修建的,十年间已经逐渐扩建成为天下第一雄伟的最大佛寺,小皇帝选择在这里为父皇祈福,显然是刻意而为。
对于父皇的暴病驾崩,拓跋宏疑虑重重,他一个十岁的孩子只能保持沉默,但父亲对于他来说,不仅仅血亲情感,父亲还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偶像,这种刻骨思念他只能发泄在黑夜中,白天还要若无其事,朝事辛苦不如心苦!
白天在永宁寺的祈福,他是自父亲死后第一次痛快淋漓的痛哭,回来后还觉得意犹未尽,索性连夜下旨:在平城再造一座建明佛寺,用作父亲拓跋弘的专用祈福场所。
公元47610月,拓跋宏私自下旨建造的献明寺落成大典,小皇帝又是御驾亲临为父皇祈福,并且下旨天下大赦!这会儿,十岁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做皇帝的感觉!
可惜,感觉毕竟只是感觉,带来的是现实噩梦。
一天,拓跋宏兴冲冲走在后宫回廊,突然闯出一群内侍,二话不说便将他按到,直接塞进了一间偏僻的小屋。
小皇帝至今还没明白:他与自己屁股下那块低矮的毡垫一样,只不过是个道具,一个随时能被丢进垃圾堆的道具而已,魏国现在真正的主人是冯太后!
冯太后意识到了情形不妙,自己亲手抚养大的父子两代人全是一个德行,白眼狼!
眼下的小孩子更可怕,少年老成,胆大妄为,将来?不能等到将来!现在就废了他!所以她将拓跋弘的次子拓跋禧及其生母封昭仪召进了皇宫,小孩子不懂事,封昭仪却被吓得魂飞魄散!
还是那条该死的“子贵母死”祖制,封昭仪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明天:死亡!
不甘坐以待毙的封昭仪秘密派遣了一个亲信宦官出宫求救,时任大司空的拓跋丕、殿中尚书丘穆陵泰、内秘书令李冲三位大臣几乎懵了,急切入宫来救小皇帝拓跋宏。
拓跋丕诚恳告诉太皇太后:这孩子毕竟是您拉扯大的,哪会没有祖孙情感?换个别人养大的孩子继位,您能放心?还有祖制……
冯太后一下被提醒:拓跋禧若继位,其生母封昭仪必被赐死,已懂事的孩子难说不记杀母大仇!
李冲则哭诉:陛下无大错,聪慧孝顺,一旦被废,天下震动!
冯太后终于点头认可了三位苦劝,显得很随意解释:“只想磨练他几天,盼着他成为一个好皇帝罢了。”
而此时的小黑屋内,少年皇帝拓跋宏已经奄奄一息,处于昏迷状态,三位大臣以及宦官们赶紧喂水,抬出小屋。
小皇帝已经被断食断水三天三夜,其实是三位大臣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再追根求源:是封昭仪的自救顺带救了他的性命,对于这点,拓跋宏日后则有意无意报答了她们母子,皇帝对于日后贪贿成性的弟弟拓跋禧一忍再忍,有生之年始终没有给予重处。
还是拓跋宏的儿子继位之后,拓跋禧自行作死到了连他自己的结发王妃也曰可杀的地步,才不得不赐死了这位当初差点做了皇帝的皇叔拓跋禧。
从这点看,说三位大臣此时救了北魏帝国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