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输在清廷的难言之隐
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旅顺和威海卫的相继失陷,标志着日军通往天津、北京的门户已经打开。军事上,清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摆在清廷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迁都抗战或者忍辱求和。
放弃北京,迁都西安,坚持抗战,这个坚强不屈的建议是当时不少主战派官员提出的。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洞等。
那么,迁都西安抗战有无胜算?
从战略上说,凭借国土的广阔战略纵深,用空间换时间,和敌人进行持久抗战,二战中中国、苏联都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毛泽东在抗战期间,做了一次著名的“论持久战”讲演。但抗日“持久战”的观点,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
迁都抗战、死扛到底就是拼国力,日本毕竟是个小国,当时的国力比起二战时期远远不如,而清朝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就连清朝前线将领,虽然屡战屡败,但也都是清一色的主战派,比如辽东前线的主将宋庆就致电朝廷:“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
反观日本,到1895年3月,侵华战争已经打了8个月,小小岛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已消耗殆尽,甚至连最强硬的主战派、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不得不承认:“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队人员,军需固已告缺乏。”因此,日本巴不得早日议和成功,威逼清朝割地赔款。
决定权在两个人手上: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那么,光绪和慈禧有勇气放弃北京迁都抗战吗?
答案是明显的。迁都抗战并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在爱新觉罗氏眼里,维持满清的统治才是第一位,舍弃北京,不仅仅意味着舍弃历代皇帝的寝陵,舍弃奢侈腐化的生活,更会影响到全国的统治。比起割地赔款,清廷更加担心皇帝宝座的不稳,担心汉族人民的起义,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例子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而令人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的担心并没有错。
全国人民对侵略者是痛恨的,自从日军踏上国土的一刻起,所到之处当地人民无不奋起反抗,但对于“外无以御侮,内无以保民”、腐败到极点的大清政府,老百姓实在鼓不起忠君爱国的念头。真要迁都抗战,天下大乱,势必出现第二个太平天国、第二个捻军,恐怕日本人未败,清政府先亡。
对于只求苟延残喘的清廷来说,只有一条路好走:忍辱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