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戈壁明珠 > 城镇新貌 > 正文
奏响全民致富曲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22

 

一五0团打造职工群众多元增收平台纪实
  2015年,150团坚持把促进全民多元增收与“城镇化建设、调产业结构、转发展方式、兴旅游富民”相结合,全力打造职工群众多元增收平台,团场呈现出增收措施多样化、全民增收多元化的良好局面。2015年,该团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3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
  ——行政推动抓增收。2015年,该团制定了促进全民多元增收实施方案,以行政推动抓增收。为了让制度落到实处,团领导每人挂钩3个单位,每周一检查,每月一督促,季度一评比,半年一总结,年终有兑现。在每周一团领导碰头会上通报反馈情况,及时纠正偏差解决问题。同时召开职工多元增收现场观摩会、推进会和成果展示会,组织群众到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参观学习,使职工群众主动增收的意识普遍得到提高。该团职工刘晓萍参加观摩后办起了农家乐,去年增收5万多元。
  ——政策驱动保增收。该团出台了促进职工群众多元增收奖补办法,对承包大棚的职工给予补贴。2015年,该团拿出2000万元作为群众开办小微企业、发展种养殖合作社启动扶持和奖补资金,并按照“先建后补、先干先得、多干多得、扶优扶强、培育重点、树立典型”原则,对全团新成立的88家专业合作社拨付扶持资金780万元;对经连队党支部评选出的“朝阳项目”,每个给予60万元的启动资金;对3个重点单位,每个给予100万元的基础建设专项资金。
  ——结构调整稳增收。该团面对棉花市场疲软的局面,通过调整种植业布局,在低产田上种植彩色棉等高效作物。去年,团场与天彩集团合作推广种植彩色棉8万亩,签订保底收购价。在收获的小麦地复播青贮玉米,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职工土地承包经营性收入。年终该团大田种植一线职均增收4600元。引导一线农业承包职工“退一进二办三”,完成一线职工向团招商引资企业转移就业1750人,创收2883.6万元;组织群众短期务工2043人,总收入1220万元,拉动三产服务业人均增收7800元。
  ——多途径推进增收。2015年,该团提出“消灭一元户,缩小二元户,扩大三元户,壮大多元户”的口号,在种植业上积极发挥现有设施大棚优势,从山西引进冬枣嫁接,通过大田架设冷棚,解决红枣在北疆无法过冬的难题,使红枣收益增加了两倍,亩效益达万元以上。同时利用好团场现有的100座温棚、1000座冷棚设施,鼓励和引导有技术、有能力的职工群众承包经营,生产草莓、油桃、礼品瓜、冬枣等,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温室大棚棚年均效益达到2万元以上,千座冷棚棚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大棚种植户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职工群众利用资金、住房、农机具等多种形式入股入社,通过租金、利息、入股分红等财产性收入,拓宽了职工群众增收渠道。目前,150团入股入社职工占职工总数98%,财产性收入人均1768元。
  ——抓好培训助增收。150团注重为职工群众“输血”,更注重培养他们自身“造血”功能。2015年春季全员技能培训,让职工群众深切感受“一技之长难生存,二技之长不叫长,三技之长差不多,多技之长好增收”。全员素质培训有效提高了职工群众多元增收能力。这个团重点开展了产业转型升级创业培训、家政服务、手工艺品、母婴护理、市场营销、农产品经纪人和特色种养殖培训,围绕驼铃梦坡生态旅游,开展相关产品开发培训,让全团每个人都能从培训中受益。
  ——农家乐里巧增收。“刘老板,后天儿子结婚,你赶紧准备30桌酒席。”“刘老板,我们来了10多个老同学,想在你的农家乐住两天”……近一段时间,150团五里铺锦泽园农家乐老板刘洞森手机都快被打爆了。不是要定酒宴,就是要住宿的。
  借助驼铃梦坡国家4A级景区,这个团职工群众开办星级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而离团部西古城镇区只有1.5公里的15连,更是在连队功能转型中整体转换成了旅游单位。连队职工群众利用自家两亩半地,家家办起了农家乐,户户建起了采摘园,形成了绿色无公害果蔬交易集市和农家乐一条街。截至2015年底,仅15连就有两星级农家乐9个、三星级农家乐3个、四星级农家乐一个,还有10多户职工正在申报星级农家乐。
  看到职工群众从旅游中获益,该团党委提出今年实现驼铃梦坡创国家5A景区,带动100户农家乐、1000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人均增收5000元的目标。
  ——典型引路带增收。150团在全民增收工作中,注重选树致富典型,用典型来引路增收,用“明星”来带动更多人致富。养猪状元陈光华、大学生牛倌杨璞、回乡创业师河山、农家乐老板刘洞森、留英博士刘超、户外拓展爱好者李志远等一大批致富典型和先进人物,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他们巡回演讲,让全团人民熟知。他们的成功经验在传播和复制,他们的“独门”绝技在推广中成为全民增收“金点子”。2015年,该团选树自主创业典型示范户22户,青年职工创业项目带头人30人。该团拿出168万元,对百名多元增收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文化搭台乐增收。大学生朱文林和曹荣夫妇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来到150团开办舞蹈、器乐等培训班,学员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在提前预约。每到团场有演出或大型表演活动,他们两口子几乎是连轴转,他们的小学员也成了“抢手货”。冯勇和赵斌利用自己独特的主持技能,开办了婚庆公司,现在周边的121团、148团、149团经常请他们去主持婚礼。退休职工卢秀梅看准文化兴团的大好时机,自费外出学习舞蹈编排,回来后再指导社区居民。该团参加师市举办的老年文体活动比赛,由她带领的夕阳红舞蹈队屡获佳绩。
  ——督查考核促增收。2015年,150团建立全民多元增收档案,每家每户每人多元增收信息实名登记,按时抽查,每月汇总,建立动态监测台账,为全年考评提供详实一手资料。该团把全民多元增收目标分解落实到机关科室、连队、社区和每个人头上。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对抓得紧、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予以批评处罚。2015年,该团出台全民多元增收考核办法,把促进职工多元增收考核权重增加到60%。
  去年,150团拿出313万元,对21个单位多元增收工作进行了奖励;拿出140余万元对职工增收进行扶持补贴;对农机户购买各类农机具给予补贴399.03万元;畜牧养牛补贴203.9万元;林下经济扶持资金241.14万元;对职工建冷棚补贴298万元;葡萄建园补贴100余万元;用于职工培训和选派职工外出参观资金60余万元;对通过验收的3家三星级农家乐分别给予10万元奖励,一家四星级农家乐15万元奖励。同时,对两个没有完成职工多元增收目标的单位干部进行降职和经济处罚。
  在多元增收大潮中,150团认识清晰,结合实际,依托资源,放大优势,典型引路、文化搭台、督促考核,弹奏出了全民增收致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