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十的老父亲,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
六十年代初,父亲尚未满二十,是村子里为数不多能读到高中的年轻人。但是家里有5个兄弟、2个妹妹,条件十分困难。所以当年高考结束的暑假,还没放榜,父亲就跟着来村里征兵的部队走了。当时参军毕竟马上就能拿到几块钱的参军补贴。部队里自然不用饿肚子,这是最让父亲开心的事情,省下的钱他全寄回了老家交给母亲。七十年代末,为了将来退伍有自己的安身之所,父亲花10元钱买下祖屋旁边,谁都不要的村里公厕用地作为我家的宅基地。
父亲三十而立,我出生不到一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一触即发。听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数月没有消息了。直到我已经半岁了,母亲才得到部队的消息,说父亲已经去了越南打仗,生死未卜。原来,部队有纪律,打仗出发前不能跟家人透露一点消息,父亲是个优秀的军人,自然严格地遵守。将近一年,各种谣言在村里流传,有的说父亲立了功,有的说父亲已经牺牲。但是母亲不愿意听信谣言,在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前带着我的姐姐们天天在家烧香拜佛,盼望父亲平安归来。
一年后,父亲终于凯旋归来,看着一家老小和劳累的母亲,父亲有了转业的念头,觉得为国家付出了青春,是时候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转业后,父亲到了家乡县城工作,单位分了一套房子,我们终于从外婆家搬出来一家六口团聚了。虽然有了住所,父亲心里总觉得这不是最后的根,应该在弟兄家附近起座房子,作为真正的“家”。
转业费1500元,母亲还没见着这笔“巨款”,钱就被父亲投在了宅基地上,他盖了一层楼,作为商铺租出去,平日就由弟弟照看,所得收益全部用来赡养我的奶奶。
父亲即将花甲,子女成家立业、儿孙绕膝,父亲本该安享晚年。但是他还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每逢过年过节,全家老小12口人齐齐回家,挤在120平方米的房子里,实在显得狭小。早上,大家要争唯一的厕所,晚上,又要轮流使用唯一的浴室。父亲心里,盖一座大一点的房子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说干就干,自己盖房!拗不过将要70岁的父亲,我们姐弟4人凑了钱交给了父亲。从设计房子到请施工队,从买材料到开工建设,每一个环节都是父亲亲自找人、全程参与。
2013年末,4层的农家小楼建起来了。从1楼到4楼,墙壁上都挂满了我们4姐弟和孩子们的作品,大姐儿子的水墨画,二姐的书法作品,三姐的十字绣,刊登我文学作品的书籍,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盛满了父亲对我们的爱意。
其实之前有很多年我们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执意要自己盖一栋房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自己也过了而立之年,我才明白房子是全家人心之所向的温暖的“家”,是不论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的根。
老爸盖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