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利息
胡适先生是民国时期一代大家,不仅学识渊博,在扶持后辈上也是不遗余力。当年陈之藩想去美国留学,可连机票钱都没有。胡适知道后,立即从美国给他寄来支票,圆了他的留学梦。陈之藩后来在美国钻研物理学,成为大家。经济条件有了转机后,陈之藩把钱还给了胡适,胡适给他写了封回信。
之藩兄:
谢谢你的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四百元。我付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的。
陈之藩接到此信后大为感动,说:“这是胡先生给我的最短的一封信,却是使我最感动的一封信,如同乍登千仞之岗,你要振衣,忽临万里之流,你要濯足。在这样一位圣者的面前,我自然而然的感到自己的污浊。他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原因是:永远有利息在人间……我每读此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这以后,他也以胡适先生为榜样,尽可能多的帮助更人,并且坚持记录多年的善行善心,所以除了在物理学领域收获斐然成绩外,还成为了一名散文家。
钱钟书杨绛夫妇的品行在我国学界有口皆碑,二者在诸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但二人不计名利,深居简出,钱老对一些“名人”不理不睬,可是对一些默默无闻的年轻后生却很关心。
1982年,鲍玉珩大学毕业,当时他同时考了两个研究生,特别是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并且是第一届的电影艺术的研究生。然而考上之后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由于他来自街道工厂,每月只有30几元的薪金,而考上研究生后首先接到的是原单位不再在经济上资助的通知。他已经结婚而且女儿也3岁多了,甚至连他的一些亲朋也劝他不要再上什么研究生了,因为比起街道工厂他已经好多了。这时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知道了他的困难,打电话让他到家中。杨老很亲切地问他的家里的意见,然后又问了他自己的打算。她从书桌上拿出一个信封,对他讲:“这里是800元,我们每月补助你50元供你上研究生,记住是供全家的。”杨老说得很认真,钱老则笑笑说,“考上了不容易,不上岂不太可惜。”他当时感动得痛哭,钱老安慰他说钱是身外之物,放着也没用。后来他知道这800元是他们二老刚得到的一笔稿费,结果全给他用了,当时这笔钱不是一个小数,他正是有了这笔资助才能踏踏实实地读完研究生,成为第一批电影艺术专业的硕士。
我们虽然身为普通人,所取得的成就没有这些先贤大家巨大,但我们需要见贤思齐的是他们高洁的品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一点点小善的汇集,才铸就了整个社会的温暖动人。我们应该相信,我们帮助别人的雪中送炭,永远好过锦上添花,而这些及时的甘霖也必将带来受助者心灵的震颤,他们也会将善举依次传递,方如此,善良的利息便永存于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