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棕叶飘香,母爱绵长
【作者】:李红娟  【发布时间】:2016-03-11

 

端午节到了,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卖棕子的,糯米混合着粽叶清香的味道,飘散在大街的每一个角落里。在这种味道里,一股难以形容的感伤涌上心头,无数个关于粽子的记忆,浮出脑海,这让我想起了妈妈包的棕子。
那时侯,每到端午节前夕,妈妈都会包粽子,她是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会包各种各样的的粽子,式样有三角粽、四角粽、五角粽,一个个精致有型。尤其是妈妈包的三棱形棕子,小巧美观,粽身娇小。不管我们想不想吃,往往该吃粽子的时候自然就能吃上了,特别是红枣棕和大肉棕每年是我们家必备的,粽子节吃棕子这已经是我们家的一种习惯。午节的两三天前,母亲就买回优质的糯米和配料,再买来新鲜的苇叶一片片洗净,浸泡在凉水中,然后烧一锅开水,把芦苇叶放入开水中,煮上十分钟左右,等芦苇的清香味出来就煮好了。端阳前一天,母亲开始包粽子,将事先浸泡好的一盆糯米端出,鲜肉碗、红枣碗、豆沙碗等一一摊开,苇叶泡在大盆里,每取大小三片叠好,卷成一个漏斗状,将糯米、配料按比例塞进去,再将伸展的苇叶反折封顶,拿起一根线,牙齿咬住棉线一头、一圈一圈地捆个结实,最后再打个结,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一个精美的粽子大功告成。看似简单的工序,我和妹妹却怎么也学不会,包的粽子,不是苇叶裂开露馅了,就是棉线捆绑不紧,散架了。可母亲说她包的第一个粽子还没我们这个水平呢,莫大的鼓励,反反复复地练习,我和妹妹都学会了包棕子,从最初的“歪瓜劣枣”到后来的“小巧玲珑,”妈妈的手艺我们基本上学会了。   
那时,我们还住着砖木结构的平房,院子比较宽畅。每年快到棕子节的时候,三邻四舍都喜欢母亲包的粽子,就端着糯米盆和配料找上门来,跟妈妈学包粽子,那时端午节前几天,我家小院就开始热闹起来,跟着学包棕子的人一边学着,一边讲着话,母亲一边帮她们包着粽子,一边教她们如何包棕子。有些邻居阿姨怎么学也包不好,动作还慢,妈妈总是耐心给她们讲解、示范,反反复复地教,反反复复地学,小院里笑声不断,没几年,在母亲的指导下左邻右舍都学会了包粽子,一个个都成了包棕子的好手。
棕子会包了,想要棕子好吃,关键是煮粽子那一步,我们却谁也没耐心去领会。妈妈总是把包好的棕子放到我们家最大的锅中,添上满满一锅水,锅盖上压一石块,先旺火把锅烧开,然后小火炖,细熬慢炖的过程很漫长,我家通常选在晚上煮粽子,母亲总是耐性好,要起床几次观看动静,而我们姐妹俩呼呼大睡,就是水煮干了也听不道。我们不解地问母亲:“为何要用那么长的时间去煮粽子。”母亲说: “粽子的味道是煮出来的,其精髓就在煮!”难怪,好些左邻右舍的阿姨的说她们包的棕子没妈妈的好吃,原因就在这里呀!整整一个通宵,天刚刚亮,满屋飘着粽香,我们赶紧起床,揭开锅盖,刚出锅的粽子,带着湿漉漉的水汽,充盈饱满,轻轻地撕开粽叶,红枣棕子散发着红枣和粽叶的幽幽清香,而肉棕米滑肉香,特别入味,咬一口,香气四溢,美味无比,那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粽子。其实我并不怎么喜欢吃棕子。但妹妹和弟弟就不禁咽了口唾沫,左右开弓,甜粽、咸粽都是口味一绝,一连吃上六七个都没问题。然而剩下的粽子就会被母亲连水储进水盆里,这样粽子的水分不仅不会散发掉,而且还能使糯米更加充分地吸收粽叶和稻秆的香味,越加的香甜,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延长粽子的保质期,冷粽子因为不再烫人,所以能更加清晰仔细地品味其中的味道。
那种香甜的味道,温馨的时刻,曾经一直伴随着我成长的岁月。如今,妈妈离开我们已有两年多了,再也吃不到妈妈做的粽子了。
现在我会在端午节自己亲手包一些粽子,但却吃不出当年粽子的那种味道,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儿子说:“你和老外婆包的粽子,味道上有差距。”原来少的就是那些粽子里掺和的浓浓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