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老李创业
【作者】:吴小英  【发布时间】:2016-03-25

老李性子很磨叽,天大的事也不着急,人送外号磨叽王。
    上班时间快到了,他不着急,一边看着表踩着时间,一边迈着方步不紧不慢的走路,前脚踏进单位门口,刚好到上班的点,不多一分、不少一刻。
    老婆失业了,他不着急。催的急了,他就说,反正领导答应了,迟早会解决的。这一“解决”就是二三年,最后领导拍着屁股调走了,他老婆的工作依然处于“迟早会解决”的状态。
    贷款快要到期了,他不着急。等着最后一天时,才硬着头皮四处打电话借钱还贷,这东拼西凑地耽误了一天时间才凑齐,银行毫不客气地给了他一个“逾期一天”的不好信誉评价。
    其实老李并不老,今年不到40岁,因为平时与人交往时性格貌似过于稳重,加之外表长得不是一般的成熟,大家都叫他老李了。
    老李在一家国营单位上班。朝九晚五的日子,本来就属于他这类没有什么想法的人的最好选择,但命运偏偏叫他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了。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他所在的单位由于太过于“计划经济”,一直效益每况愈下,最后单位管理层被逼开始启动了机构改革,裁员了,第一个被裁的,就是老李。
    “不裁他裁谁。一天天晃晃悠悠的,性子比企鹅都慢”,私底下他知道了管理层炒他鱿鱼的理由。
    那个失业的晚上,老李整晚没有合眼,眼前尽是摇摆着身躯慢吞吞行走的企鹅形象,怎么也弄不明白企鹅怎么这么不招人喜欢。
    其实老李也不是一点想法没有的人,他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工作就是工作,老是加班加点、白加黑(白天加黑夜)、五加二(工作日五天加周六周日)的,不是人过的生活,是机器过的生活。
    他有好几个同事,经常就在晚上加班加点的,领导也非常赏识,几年时间里,升迁的升迁,调动的调动,只有他还在那里原地晃荡。老婆一直骂他没有出息,不像个男人,担不起责任,混的没有人样。
    这下好了,混的连工作饭碗也没了,老婆干脆不理他了,独自带着孩子回娘家了,临走前撂下一句话:“你不混出个样子来,别回来找我和孩子”。
    老李在火车站孤零零地送走了老婆孩子,迈着企鹅沉重的步伐回家了。
    他本该要哭的,却哭不出来。接连几天,他每天都眼睛盯着电视消遣大好时光,脑子同时也在用企鹅步伐的速度思考着出路。
    偶尔一天看到了中央七频道的创业节目,他倏然间脑海里闪出了一个念头:创业。对,创业!
    老李一下子振作了起来。本来是想着再去哪里找个工作干,好歹也是个正规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但是当看到电视节目里那些舍弃白领岗位下海创业的故事,像是给了他一剂兴奋剂,脑子里开始整天盘算如何创业的事。
    创业总得有个准备吧,老李一边嘀咕一边打算到书店买些创业方面的书籍看看。满书架都是气势磅礴的书名,什么《创业智慧》、《创业思维》、《你准备好了吗——创业!》等等,看的老李眼花缭乱。最后,老李买了一本《从零开始创业》的书籍,颠颠地回家准备细细看。
    结果,横看竖看,连续看了两天,他也没弄明白咋样去创业。里面讲的全是怎么做好心理准备,怎么去发现商机,怎么去把握市场机遇,怎么锻造自己成为市场的宠儿,等等,这些理论的东西终究没能带领老李走上创业的大道。
    老李分析了下自己,一,性子慢,跟不上市场节奏;二,本钱少,谈不上投资不投资;三,没贵人,一切要全靠自己。
    怎么办?
    老李想破了脑袋,最后决定做本钱少、来钱快的项目——摆个烧烤摊。凡事都是逼出来的,老李一改磨叽的性子,说干就干,花钱托人买烧烤工具,给管市场的递烟送酒,雇车到批发市场采购原料,费了老鼻子劲,终于在农贸市场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开张了生意。
    生意是开张了,但让老李郁闷的是,一连几天就是没什么顾客过来吃。老李心里又犯嘀咕了,是摊位摆的太偏僻了?还是吃烧烤的人本来就不多?但明明别的烧烤摊上都坐满了人,偏偏他这里冷冷清清的。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吃烧烤的人大都是回头客,对他这个新摊位不怎么感兴趣。而且,别的烧烤摊主都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动作麻利,桌凳干净,再看看自己的摊位——两排长凳子,一张破桌子,想来问题必出这里。
    老李狠狠心,搭车去了市里购买了两张新桌子、两条新凳子,也似别的摊主一样脑袋上罩上白色厨师帽,穿上白大褂,有模有样、信心十足地立在摊位旁,等着顾客上座。
    果不其然,不一会就有人来了。
    “老板,给我烤两串韭菜、三串豆腐、三串土豆、一串粘糕”,说话间,一对情侣已经坐上凳子。
    “好好好。一会就好。”老李忙不迭的答应着。
    毕竟是生手,老李小看了烧烤的技术,结果不是韭菜焦了,就是豆腐碎了,搞的满头大汗,费了老大劲终于烤完,不好意思地端着盘子过去,一边说:“小伙子、姑娘你们先尝尝罢,这盘没烤好——”。
    话还没说完,那对情侣不愿意了:“大叔,你不会烤啊,看,都焦成什么样了,怎么吃啊”
    “不收你们钱了”,老李说出了刚才被打断没有说出的一句话,一边抹汗一边又说:“对不起啊。我才开张,火候没把握住——这盘算送你们的,开个张”
    那姑娘努着嘴,低着声音埋怨那男的:“我就说嘛,要你不到这里来,你偏来。吃饭要去人多的地方,你就是不听。人家都是两口子弄的,这里就他一个人弄,味道怎么会好!”。
    “大叔,不好意思。你自己吃吧——看看吃不吃得下去”,说完两人起身走了。
    这让老李有点下不了台。哎哎哎的挽留了几句无果后,便赌气地拿起刚烤的韭菜串放进嘴里,一嚼果然除了焦不说,盐也撒的太多了,皱皱眉想吐,怕人看见笑话又勉强吞下去。
    因想到刚才听见“一个人弄,味道怎么会好”的话,老李一时间怎么也弄不明白,怎么一个人弄就不好吃了?这是什么道理?
    老李蔫蔫的歪在摊位上,眼睛看着不远处的那两位摊主夫妇,心里不是滋味。老婆带着孩子回家了,要是她在,该多好,我们也就是两个人了,那就好了。
    想到这里,老李巴不得让自己媳妇赶快回到身边。但是在电话里,老婆认真听了他的情况后,语气又硬了起来,仿佛吃了秤砣铁了心死活不来,赌气的说:“你混到这个地步了,还让我跟你丢人,你一个人过去吧,我丢不起这个人”。
    “这有什么丢人的?如今做干工作的不如种棉花的,种棉花的不如有果园的,有果园的不如收苹果的,我这也算是在做生意了,有什么丢人的?”老李愤愤不平。
    原来,老李所在的地方是植棉种果的适宜地区,那些年棉花价格好,果园也吃香,棉农果农们都挣到钱了,家家几乎都买了小车。他那些同事们脑子灵光,为躲避“不与民争利”的口实,借着别人的名悄悄地包棉花包果园,几年间都混的有人有样的,独独老李就靠着些死工资,平时也磨磨叽叽的,从不考虑长远,怨不得老婆经常有怨气。
    “等你混的也像别人那样,有车有房了,再来找我和孩子”,老婆挂断了电话,似乎带着一丝怨气和伤心。
    老李陷入了困境。确切的说,他从来没有担心过赚钱养家庭,可如今的的确确遇到麻烦了。他明白自己不是创业的料,却也守不住工作,再这样下去,就连老婆和孩子能不能守得住也成问题了。
    这可是大事。他可以没有工作,但不可以没有家庭。对他这样懒的人来说,家庭就是他的唯一支柱。为了家庭,他也不能这样没有出息下去。老婆虽然说的气话,但也是因为他实在不争气。
    “做什么呢?”老李想了一个晚上,养猪养羊养鱼养鸭的他什么也不会,做果品生意又苦于没本钱,翻来覆去地想,最后觉得自己除了做烧烤外,没什么可行的路了。
    “怎样才能吸引顾客呢?”老李又想了一个晚上。不抽烟的他,满地都是烟头。
     他想起了自己的手艺不好,怎么才能让手艺好呢?他心想,自己开的要是个自助火锅店该多好,别人自己动手就行,不用自己这样辛苦还弄得顾客不满意。这样想着想着,突然脑海里灵感突发:“对啊!我何不开个自助烧烤摊呢?”
    反正横竖死路一条,不如搏一搏。老李下定决心,怎么吸引人就怎么做。他做了一个牌子,上面黑白分明地写着“懒人老李自助烧烤摊”,然后想到别人自己动手的话也许会费料多些,便准备了更多的料。
    为了引起大家注意,还安装了个喇叭,里面请人录了音,一天到晚都在播“老李烧烤,自己动手,每串八毛,包您吃好”。
    这个招还别说,真吸引了不少人过来围观。由于别的摊位都普遍是1元钱1串,他让利2毛钱,自己只管在食材处收钱就行了,至于烤的好不好,则与他没什么关系了,一下子省心多了。 
    “啊呀,你烤的什么啊,辣死我了”,“让让让,我来烤一串,露露我手艺”,那些前来自己动手做烧烤的人都互相嬉笑着对方,好不热闹。
    一传十、十传百,老李的摊位火了。
    没过半年,老李的摊子规模扩大了三倍。
    没过一年,老李自己开上了一辆崭新的五菱荣光。
    老李烧烤摊起死回生的事情一下成了新闻,惊动了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社,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带着录音笔、拿着采访本,来采访老李的故事。老李性子慢,问一句答一句,急的记者直想撬开他的嘴替他说。
    当最后一个问题,你今后的打算是什么时,老李憋了半天才说出两个字:回家。
    老李说,自己没本事,家人又不在身边,打算再挣点钱后就回老家去开个自助烧烤摊,一来可以与妻女团圆,二来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
    但老李毕竟没有想到的是,与其回去,不如把父母、老婆孩子接过来,趁着生意兴旺,一直做下去。
    不知道老李究竟作何打算,还得过段时间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