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一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在我人生的征程中,我从一个热血男儿,始终努力地勤勤恳恳工作着,默默地奋斗在连队一线,为着我的远大理想和事业奋勇拼搏着。
回首往事,多少年来,我的路在脚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人生的艰辛。在人生的征途中,我遇到过多少次坎坷,又有过多少次困惑。我没有退却过,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更没有放弃过理想和信念,朝着远大的目标前进着。
记得在连队刚工作的时候,我的身体很单薄瘦弱,年龄也还不到18岁,连队繁重的体力劳动把我累得够呛。我拾过棉花,砍过包谷杆,用镰刀割过麦子,割过苜蓿,割过黄豆和高粱,还挖过大渠,打过土块,盖过房子,在农田里浇过水,干过很多艰苦而繁重的工作。在这些繁杂的工作中,拾棉花是最磨人的,从天一亮就得下地,一天要干10几个小时,而且是一直重复着一个动作,那就是弯下腰两手不停地拾着棉花,把腰累得简直是快要断了,每年要拾两个多月的棉花,真是熬死人。男士们一般都不愿干拾棉花这项工作,宁愿去干砍包谷杆和打土块这样的重体力活,可以凭着力气出工效,还能劳逸结合休息。
这年12月,冬天来的特别早,莫索湾早已经是冰天雪地了。连队每年要种植着大面积的棉花,由于棉花苗十分娇弱,最适合于沙壤土地种植。但我所在的连队大部分是粘性土壤,在粘性土壤地里种植棉花,前期棉苗出土有点困难,但在棉花生长发育后期后劲较大,若在粘性土壤地里进行拉沙改土,就可以解决棉苗出土难问题。于是,热火朝天的冬季人工拉沙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在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算太高,连队拖拉机保有量有限,靠拖拉机拉沙只能解决一多半棉花地的需求,那另一少半的拉沙任务就只有靠人工用架子车(也叫两轮人力车)拉了。
我当时所在的连队紧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头上就是沙包,连队的男职工一人发一辆架子车,女职工则带上铁锹负责在沙包上给架子车装沙,一人一天要拉上25车才算完成任务。每一块地的运距在400米以内,架子车的车厢长约1米;宽约0.6米,车厢后面配有挡板,装好沙子的高度约在0.25米,约为0.15立方,一般一车沙子的重量在200公斤上下,稍微装高一点一车沙子就会重达250公斤。
每年的冬季拉沙工作开始后,几乎全队的干部职工都要上去,沙包上和地里面都插上了彩旗,地头上拉着横幅和标语,横幅上写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拉沙的现场还有黑板报,公布每天各班排和个人的拉沙工效,还可以表扬当天的好人好事,到处是红旗迎风飘扬的劳动场面。干部们每天要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让青年一排、二排相互开展擂台赛,把拉沙现场搞的如同战场,小伙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精神百倍。地里面小伙子们拉着架子车,喊着号子在拼命地跑着,连队统计员在用喇叭筒一个劲地在公布各排或个人拉沙的时时进度。因此,拉沙的地里面是飘扬的红旗声;拉车的号子声;喇叭筒的吆喝声;男女职工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整个拉沙现场政治气氛相当浓厚。
我当时所在一排二班,我是副班长,思想觉悟和上进心都很强,干什么工作都不甘落后。拉沙工作一开始,我们班就召开了表决心动员会,全班人员一个个士气高涨,一定要和一班好好比一比。因此,第一天我们就鼓足了干劲拼命地拉着架子车飞跑,到了地里卸完沙子后,回来拉着空车几乎都是一路小跑,到了沙包赶紧靠到跟前让女职工们装车,很少和女职工们说说话,生怕耽误了时间拉沙,等沙子装满后拉着架子车就往地里跑。当时的气温是在零下30度左右,即将进入冬至最冷季节,我们的头上、脸上都结满了冰霜,可内衣内裤却被汗水流的浑身湿透,可大家全然不顾,拼命地拉着沙子快跑。连队的统计员仍在用喇叭筒一个劲地在公布个人拉沙最高车数,鼓动着大家你追我赶;排长在一个劲地吼着自己排里的职工快跑;队长、指导员也在现场鼓励大家的势气;整个劳动的场面是异常火热。领导们恨不得利用一切手段,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小伙子们的革命干劲都统统挖潜出来,用艰苦的劳动来磨练每个上进青年的革命意志,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和好的苗子,因此,大家的积极性是空前高涨,个个都想多拉快跑,创造当日最高工效。时间过的真快,干了好像不大一会,就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了,大家这才停下来,一边吃着饭,一边休息着。
刚吃过中午饭,有些怕落后的小青年就又开始拉沙子了,拉着架子车走在疙疙瘩瘩的地里面十分费力,特别是拉着200多公斤重的沙子,感觉架子车越拉越沉重,两只手握着架子车车把,肩膀上套着一根绳子拉着,两条腿使劲地来回走着,车走过的路,压出了两条车辙,顺着车辙一个劲地拉着架子车往前走,可到了地里该卸车了就没有路了,到处是厚厚的积雪,只有自己开辟道路,全靠自己全身的力气往里拉。有时有卸车抽挡板的人还能帮你推推,一旦卸车人顾不过来,就只有靠自己使出全身的劲往里拉了,有的人就拉着架子车走不到卸车的地方,就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只好停下来等着卸车人过来帮着推到卸车的地方,每当卸完车后,拉着空车往回走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像卸了套一样有点轻松感。
每天到了半下午时,是大家最疲乏的时候,拉了快一天的沙子了,浑身的劲也使的差不多了,两条腿已累的不想走了,此时的肚子也是饥肠辘辘的了,很多年轻人都想坐下来休息休息。这时候连队指导员就会再一次鼓舞大家的势气,发动最后一轮竞赛,让班与班再比比看,看那个班的当日工效最高,就给那个班插上先进班组的流动红旗。班与班之间就会你追我赶,拼着命地拉着架子车跑,谁都不愿落后,小伙子们在一片鼓动的呐喊声中,一个比一个跑得快,一直干到下午下班才肯停下来。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慢慢走回连队,刚刚还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此时也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每年的冬季人工拉沙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头几天大家的劲头都很足,体力消耗也很大,有的小伙子腿疼好几天,脚底板上也会打上几个血泡,走起路来都是一瘸一拐的,可大家都坚持着干,没有谁会叫苦连天,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想拖班里的后腿,一直干到冬季拉沙子结束。
冬季人工拉沙的确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凡是那个年代参加过人工拉沙子工作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人工拉沙子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但在那个年月我还是硬挺过来了,这段历史留给我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永远难以忘怀的。
我在浇水班干过一年,在连队浇水班浇水是一项“技术活”,学会用好了使之又省劲又轻松,而且每天的工效还挺高。在那个时期的连队里,有句不好听的话,叫做:不好好工作,就把你发配到浇水班去劳动改造,就好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老牛班”一样。我刚到浇水班工作时,我是什么都不懂,第一天上班,我被安排在地中间段,从地形上来说,中间地块的坡降度相对要低一点,班长就让我浇这道毛渠,我按照浇水工作的程序,首先是要加固毛渠的薄弱地段,在毛渠中段的最高水位处打一拦水坝,进行分段浇水,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水就被打进我的毛渠里了,我就按一个席子一个席子地挨着浇。因为是赤地灌水,一定要灌透,不能浇跑马水,我是刚刚开始浇水,根本不懂得投机取巧,硬是把每一个席子都灌的透透的。
看着前面几个席子都浇的挺顺利,我就坐到渠埂上休息,可不一会,我的毛渠的薄弱地段就被冲垮了,我赶紧去堵口,我堵一锹土,就被水冲走一锹,堵了好半天,越堵口子越大,水都跑到旁边地里去了,我看我实在是堵不上了,我就喊班长,等班长过来后一看,就说我这样堵缺口哪能堵的住,应该把拦水坝捅开,把水位降下去一点就好堵了。再一个堵口最好用泥巴堵,一锹一锹慢慢贴上去,他边说边帮我堵口,没用5分钟就把口子堵好了,然后再开几个口子浇水,最后把捅开的拦水坝再堵上,并说我刚才跑水的原因是憋水了,毛渠是被水憋垮的,不能很灌,要慢慢地灌,多开几个口子就行了。看来这浇水工作还真是有窍门,我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班长走后,我又加固了毛渠的低洼处,按照班长的方法,用泥巴一锹锹地贴,果真管用的很,一直浇到下班,我这一道毛渠还没有浇完,还把我忙的够呛,累的浑身酸疼。
一个星期过后,我浇水的工效就慢慢上去了,浇水的窍门我也基本掌握了,也学会了观察地形,特别是堵缺口我已有了经验教训,已学会了多种堵缺口的办法,再也难不倒我了。
多少年过去了,回想往事,我心潮澎湃,我在工作中经受了锻炼,在艰苦的环境中承受了考验。正如今,路慢慢,我更加珍惜我所经历的艰苦岁月,这些经历成就了我的理想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