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
记得小时候,我家在莫索湾二营营部跟前住着,营部周围有学校、机耕队、加工厂、园林队和卫生所等5个单位,人口有1000多人,也可算得上是一个小镇吧,比起连队来说,还是一个人多热闹的地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莫索湾团场还没有用上自来水,家家户户还是到水井上挑水,在我家东面大约有500米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水质比较甘甜,据说是当年老军垦战士到处找水源打井,发现此处长着一颗沙枣树,根深叶茂。有位老军垦就说了一句:沙枣树下出甜水,于是大家就把这颗沙枣树挖走了,就在沙枣树的位置上挖了一口水井,等挖到6米多深时,就挖出了水,几个人就把地下的水尝了尝,果然水质清凉甘甜,就把这口井挖好用砖块砌好,这附近的居民从此就都到这挑水吃了。
我家里面挑水都是父亲和母亲挑,我那时还小,还挑不动一担水,但作为家中的大男孩,总想帮着家里干点活。可惜,我家的水桶太大了,的确是挑不动一担水。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看到马上要刮大风了,家里面的水缸里只有一点水了,我想这咋办呢,要是等着父母亲下班回来,风就会刮大了。于是,我就和妹妹拿着扁担和水桶去抬水。到了水井跟前,我让妹妹离远点,我战战兢兢到井台边上去够井绳勾子,我个子矮,手臂也短,够也够不上,差点滑倒井里,吓的我再不敢往井跟前靠了。
正在这时有个大人来挑水,看到两个小孩在井边打水,就说:小孩你胆子真大,还没有井的辘轳高,就敢来打水,你也不怕掉到井里去。我说:叔叔,你能不能帮我打桶水上来,我们家里没有水吃了,这个叔叔二话没说,就帮我打了一桶水上来,他想我们肯定抬不动,就把水桶里的水倒了点出来,我就和妹妹抬了大半桶水回家了。
大风一个劲地刮个不停,父母亲很晚才下班回来,父亲一进门看到了地上的半桶水,就问我那来的半桶水,我高兴地说:是我和妹妹到水井上抬的。本想听到父亲的夸奖,可父亲一听,立刻严厉地对我说:以后不许你们再到井上去打水了,要是掉到井里面怎么办啊……。
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到水井上去挑水了,直到两年后,我长到10岁多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去挑水了,我才敢到水井上去挑水。
由于这口水井的水质比较清凉甘甜,营部周围的很多人都愿意到这口井上挑水,就连住在营部西边的机耕队还有学校,他们有时也到这口井上来挑水,挑一次水要来回走上2公里路,途中要休息三、四回,才能挑回家里,这一担水就专门用来烧开水喝,小孩子喝这水就不用放糖了,我小时候就经常喝凉水,觉得特别地解渴过瘾。
水井正好在卫生所跟前,这给卫生所提供了很大方便,卫生所经常在水井旁边架起设备烧蒸馏水,用于医疗上用,天天用井里的水进行煮针头、注射器、沙布和消毒等。我经常挑水碰到,我开始比较好奇,就看他们怎么烧蒸馏水,干什么用,后来我就全知道了蒸馏水是如何产生的了,有什么妙用了。
上初中了,我就经常帮家里挑水,有时还帮营部的同学家里挑水,因为水井离她家有800多米远,挑一次水对她父母亲来说实在很困难,每次我给她家挑水去,她的父母亲特别高兴,经常夸我是个好孩子,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帮她们家挑一次水,在当时来说,我也就算是学雷锋做好事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莫索湾团场才用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职工家庭吃水难问题。这口水井也就很少有人去挑水了,但这口井的水质依然还是甘甜的,有的偏僻的住户家里没有通上自来水的,还是到这口井上去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