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的历史脉络
翻开我们中华历史可以发现,北部西部南部在相当长的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对于北部的蒙古地区、西北的新疆地区、西部的西藏地区,中央政权对他们的实际控制即是逐渐做到的。特别是新疆地区,该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并且处于沟通东西方的路上要冲,历史上和内地的交流时断时续、一言难尽。但我们仔细会发现,凡是对于新疆地区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朝代,都是运用“屯垦戍边”政策好的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下,“屯垦戍边”在中华民族历史里发展脉络。
“屯垦戍边”说白了,就是新占领的地区或者中央政权控制得比较松懈的地区,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在当地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守卫,由军队进行的屯田即是军屯,由中央政府从内地迁移来的百姓结合当地人民进行的屯田即是民屯。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王朝,而屯垦戍边也的确是从秦王朝开始作为治边政策的主要内容。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先后在岭南和河套地区移民屯垦戍边,其规模前者是50万人,后者则是设置44县进行安置,为维护边疆安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史书载:“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衅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即是对这一政策实施效果的记载。正是看到了秦王朝移民实边所取得的效果,进入汉代之后,屯垦戍边成为汉王朝治边政策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汉代的屯垦广布于西北、北疆、东北等地区,一方面为汉王朝解决了军队的补给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维持边疆稳定保持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对于边疆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赵充国利用屯垦顺利平息西羌反叛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即是“西域”。这里大大小小有三四十个国家,和西汉关系也是有近有远。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后,西汉在西域的屯田进一步扩大,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也是维护西域社会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自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把屯田作为统一、经营西域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唐、清两朝屯田规模最大,收效最为显著。
唐朝自贞观就开始对西域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在东起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西至碎叶川(今楚河),南抵昆仑山,北达准噶尔盆地的广大地区进行屯田,使西域的屯田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唐朝盛世之时,屯田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有“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为了有效地管理屯田,中央政府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司,置屯田郎中,主管大唐屯田政令;在各地置“营田使”,管理地方屯田。而西域地区的屯田设置,与军事紧密相连,设置的军使、都督、节度使不仅担负戍边重责,还必须管理屯田。屯田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管理机构之完善,是唐代在西域屯田的特点。
清朝时期的屯田与收复边疆的战争密不可分。清朝前期,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时,为解决军队粮食供应问题,清朝政府开始在巴里坤、哈密、吐鲁番等地屯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当清朝统一新疆后,屯田得到很大发展,遍及新疆。屯田已成为开发边疆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措施。道光时期,在平定张格尔、玉素普之乱以后,清朝政府改变政策,召集流亡,兴办屯田,自然成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此时以民屯为主。解决内地一些地方人口过剩问题,移民边疆成为了清代新疆屯田的主要目的之一。清代在西域的屯田得到空前的发展。后来还出现了遣屯、回屯等形式多样的屯田。
《西域图志•屯政》记载:自汉代实行募民徙塞下的屯田之法后,“屯政”日升,“凡有军兴,必修屯政”,然而汉唐之屯政,专为养兵,而未能“兵民并济”,“师行则举,师旋则废”是其屯田的局限所在。只有清代的屯田“战守兼宜”,更注重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
以屯田为重要手段对西域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这是历朝历代“屯垦戍边”的意义之所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事业大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伟大事业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如今,在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必会以史为鉴,把握现在,放眼未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