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往事
对于古代高人隐士来说,渔樵耕读是他们向往的生活,樵彼桑薪,樵歌出林,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而对于我来说,樵就是砍柴,砍柴要挥汗如雨,是很辛苦的。年少的砍柴生涯曾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从小生长在一座四面环山的矿区,那里层峦叠嶂,崇山峻岭,每到冬季大都以山中柴火为生活燃料。在小孩10来岁的时候,就得帮家中砍柴了。那时男孩用柴刀,攀援上胡杨、沙枣树等乔木上,砍取枝条作为柴火,或者砍取山坡上的梭梭或者灌木。女孩则背上背篓,拾取树下的细枝枯叶。那时差不多都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孩子,每每呼朋唤友,浩浩荡荡进山砍柴,到山上则此呼彼应,回荡幽谷,倒也十分有趣。
砍柴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程序。在家出发前要把柴刀磨得锋利,穿上布底鞋和上山砍柴的破衣服。到了山上后,首先要选择相对宽敞的平地作为捆柴处,然后爬树或者钻灌木中砍柴,估计砍得差不多了,然后互相吆喝着开始收集自己砍下的柴火,归拢到捆柴处,然后用绳索把柴捆好。进度快的帮助进度慢的,最后大家一起扛上或挑上柴火回家。整个砍柴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也有纪律。当然,砍柴活动也是有禁忌的,比如在受到意外伤害创痛的时候不能喊“哎吆”,否则传说有野鬼纠缠;喝水的时候不能直接趴着喝,否则会生病,等等……
记得上学后,每到秋冬之际,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山上砍柴。为了便于老师的管理,学生常去砍柴的山中,大都选择相对平坦的山坡。山坡虽说不是很险峻,但山中集合的空地却让老师犯难了,因为旁边紧邻着一块坟地。无奈,为了安全起见,当学生柴砍的差不多时,老师只好在这块空地召集学生了。记得有一次老师吹集合号时,忽然从人群中传出女老师的尖叫声。原来,不知何时那些调皮的男孩用手中的砍刀,把坟地里的棺木劈开,取出了棺木里的人头,被当做玩具扔来扔去,恰巧扔在了一名上海支边女教师的脚边。当时那名女教师被吓得脸色苍白,高声尖叫着躲避不及,而在一旁的学生倒是被女老师的惨象逗得哈哈大笑。据说,那名女老师当晚就被吓得发起了高烧。
岁月如歌,逝水流年。转眼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最鲜活的时代发展和世事变迁,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现在,科学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家庭都烧起了液化气、用上了太阳能,家家户户都电气化了。如今,学校早已通上了暖气,再也不需要组织学生为了燃料而去砍柴了。但这种砍柴的段炼,从小却教给了我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秉性,它对于我走向人生的道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年以来,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总会想起当年的砍柴往事,有砍柴的精神,生活中还有什么事不能做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