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
清晨,当第一缕熹微的曙光染上树梢时,炊烟就开始笼罩了村庄的上空,就好像乳白色的雾,少顷,饭香四溢,乡亲们早早地吃了饭,扛着农具,赶着牛羊,迎着朝阳,走向希望的田野,开始一天的劳作。
正午的阳光,田里劳动的人们,看到村里升起了炊烟,知道午饭时间到了,于是擦擦汗水,收工回家,那轻轻淡淡的炊烟,就是乡亲的时钟。
傍晚的炊烟最具诗情画意,也最诠释“人间烟火”这四个字,霞光满天、薄暮冥冥,鸟儿叽叽喳喳衔着橘霞归巢,乡亲们陆续归来,鬓插野花的村姑们,清唱着心歌,打情骂俏,都落了一天的疲劳,飘进村口,在余辉亮照的小河边洗手、净脸,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小伙子的眼光。
炊烟,维系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每逢村里放电影,我们总是兴奋得像一群出笼的小鸟。母亲会提前做好饭菜,让我们早早吃饱洗净到晒谷场去占好位置,混着柴草味的饭菜香,伴着电影的精彩情节,永远储存在脑海的记忆中。
故乡的炊烟,清晨钓起一轮红日,黄昏托起一弯明月,这千百年来乡村特有的风景,是一首深情的歌,是一张古朴的琴,歌唱着悠悠的岁月,弹奏着朴实的温情。它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激励着我们在生命之旅奋勇向前。
袅袅炊烟,因家而生,因家而暖,是乡村的灵魂,是人生的拂尘,是母亲和故乡的象征,像一条黄色的丝带,一头飘在故乡的上空、一头系着远在他乡儿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