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钱塘追潮
【作者】:沈裕慎  【发布时间】:2016-05-20

 

在远处波涛起伏的江面上,忽然间,我看到了一道弓起的白色曲线在滚动着,好似一群洁白的海鸥排成一线,展翅飞来。转瞬之间,只听得万马奔腾般的音响,接着高头大浪,滚滚而来,水声隆隆而动地,巨浪滔天;但见一堵直立的水墙,排山倒海,翻腾咆啸;白花花的潮头,飞溅雾空;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震憾激射,呑天沃日。
这时,我想起苏东坡的诗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来”;明代诗人苏平的“怒挟长风过海门,须叟新潮没沙痕。鲸波吼夜千兵台,雪浪翻空万马奔……”,正是这幅奇景的生动写照!
一会儿,潮头奔腾西去,但江面依然风号浪吼,余波久久未息。许久,江面才恢复平静,水位已又急骤上涨,这就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的“钱塘大潮”。
钱塘江,位于杭州市的东南面,风景优美,水流曲折。我登上玉皇山顶,远望钱塘江,像是一个反写的“之”字,“之”字上的一点,正是美丽的西湖。这说明,钱塘大潮之所以壮观,也是有其其地理上的原因的。
钱塘江通海的杭州湾,由入海口上溯,外宽内窄,外深内浅,在地势上形同一个大喇叭状,原本在宽达100多公里,江面上欢歌奔腾的海潮赶到这海宁盐官时,猛然挤进了只存3公里左右的窄道上。另外,钱塘江的河口有一条沙坎隆起,形成一个“门槛”。潮起后,大量海水从宽深的河口涌入,越往内,河面越窄,被紧缩的江岸挤迫,被推进的潮势催鞭,被相撞的巨浪撕打,如灌饱了烈酒的醉汉的烈性迸发起冲天的水瀑,那水瀑飞天而落,越加凶蛮。拚撞声、撕裂声,如轰雷炸裂,震耳欲聋。两潮挤逼到这里时,终于找到可以舒展的缺口,于是数丈涌潮直冲而来。海潮翻卷起江底的泥沙,已是黑色恶浪,碰撞到江堤,飞出堤外,直扑芦苇荡。此时人们如梦初醒,几个勇敢者魂飞胆破,连滚带爬上了护栏杆。仅几秒钟,海潮涌入缺口,却被更加狭小的天地激怒,野性大发。刹那间,黑痕越过丁字堤,转眼间大缺口里翻江倒海,数丈高的“陡峭悬崖”此起彼落。此刻,我也全明白,几年前在萧山站在丁字坝上的观潮者是如何卷入江底的。仅仅一两分钟,惊魂和恐惧让在场人领略了大自然阳刚野性的力量和崇高美。
钱塘江潮水特别高的原因,科学家认为,是由于它具有大喇叭状的江口,我想世界上许多具有喇叭状河口的河流,如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欧洲的易北河、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等,都常有较大的潮汐。在呈喇叭形的海湾里,潮汐也较大,如有名的芬地湾(纽约的东方)和俄罗斯颚霍次克海中的奔金期克湾都是。不过,像钱塘江那样高而整齐的潮头,却是其他地方所不能相比的,因为那里没有像钱塘江这样的大潮。
钱塘江之所以特别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海宁城以东50多里的尖山,斜出海口,与对岸上虞的夏盖山涨底相连,以致这里的河床特别高,水深只不过2米多一点。而澈清以东,水深却有5米到9米。由于河床高低相差悬殊,从西向东的江水,在这里受到了东来海水的冲击。于是,潮水就腾空而起,掀起了惊人的潮头,声如炸雷!据介绍,钱塘潮每立方米的力量达到8吨,反作用力自然也是巨大的。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人们都要到江边来观看那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据《海昌胜迹志》载:“海宁之潮,世共称之,中秋大汛,中外人士咸来观赏……”。“盖海宁城东银涛滚滚而来,到‘镇海塔’呈一直线,历城西来数里即参差不齐,故镇海塔下观潮亭为观潮最佳处。”
的确,置身于中山亭内(此亭原先无名,自1916年孙中山先生来此观潮后,才被后人称为“中山亭”,书法家张宗祥还曾书写过匾额悬挂在这里),奇潮伟景一览无余。因此,我也兴致勃勃地去赶这一天的观潮节。
从杭州市驱车沿钱塘江急驶,1150分赶到海宁的八堡。八堡也称大缺口,呈半圆形,是观碰头潮的地方。看完碰头潮,不敢有半点耽误,直乘小车。于是,江岸小道上的我们与江中的海潮赛跑。海潮每小时25公里,车速每小时90公里。无意中回头一看,啊!车后已是飞驰长龙。1220分,赶到盐官镇。
盐官,自古以来是潮景最壮观、最安全观潮的地方。一到这里,我便感受到北宋词人潘阆所写的“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的盛况。观潮景区人头攒动,很快就在观潮沿岸形成了一条长龙。“潮来了!”1230分,观潮台上有人突然呼喊起来,大家纷纷起立向远处看去。原本波澜不惊的江面上出现了一道白线,翻滚着向观潮景区奔来。侧耳倾听,似有闷雷在江边滚动。
1235分,人们惊喜地发现,远处原本呈“一”字形奔腾而来的钱江潮,已变成“S”形,犹如一条巨蛇匍匐前行,甚是壮观。
1245分,潮水到达盐官最佳观潮点。潮头临近,万倾波涛,倾刻间一线白练变成了一道数米高的矗立水墙。还不等“追潮者”从惊叹中回过神来,潮顺便从眼前呼啸而过,向西而去。我站上江堤,就望见向两边伸展的百里塘堤,江面银波粼粼,浩瀚如烟。观潮的人有10万人之多,把整个石塘堤头挤得水泄不通。除当地居民以外,从外省市甚至外国,不远万里,特地赶来观潮的,也大有人在。
观潮时,有关人员还告诉我说,钱塘大潮成因,还有着天文方面的科学道理。我知道,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因为天体互有引力,地球上的海水受到地球、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因地球引力最大,使海水能永远依附于地壳上。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对海水引力要比太阳大。每年中秋,日、月、地球几乎成一线,月球离地球最近,这时的引潮力也最大。
赶到老盐仓,已是1255分。江面横出上百米的堤岸,有人不断提醒:“后退、后退!回头潮最危险!”气氛甚是紧张。不一会儿,不屈不挠的奔流汹涌而来,它们突然被江堤抵挡,无路可走,浪峰陡然而立,猛然反扑,却与急奔而来涌潮相撞,两力相持,潮头竟腾空而举,虚谷和陡峰的落差极其壮观。如此一峰一峰快如闪电反扑去,惊心动魄。无情地将浪花摔打岸上,气势凶猛,似乎要吞噬岸上所有生灵,席卷人间一切不平。身旁的一位朋友惊魂未定、默默无语,他在寻找一处芦苇。说上次看回头潮,被扑上岸的潮水打着,像爪子一样,把他抓向大海,要不是那把芦苇,后果不堪设想。
杭州人观潮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显然是外行。我见有些人在侯潮的时候,心不在焉,心情急躁。而本地人绝对不会,他们会慢悠悠的,心静如水。其实,候潮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还有,外地人总觉得钱江潮不过几分钟时间,而需要花半天时间去等,不划算。但本地人绝对不会,不要说半天,假如有大潮,就是一年,也可以等一会。最后,外地人不喜欢夜潮,黑漆漆的晚上,伸手不见五指,这潮有什么看头。本地人恰恰相反,看了白潮,一定要看夜潮,否则就不完美了。白潮是观其形,夜潮是听其声。夜潮来时,铿锵有声,排山倒海,极其震撼,非白天观潮所能体会的。
水浒传中有一章,提及钱江夜潮。梁山好汉远征方腊,方腊盘踞在杭州西南二百余里的淳安,也就是现在闻名天下的千岛湖附近。梁山好汉损兵折将,擒杀了方腊后,好汉鲁智深随军返回京城。途径杭州,夜晚在六和塔休息,正是月圆之夜,睡到夜半,周遭突然响起雄浑的呐喊声,恰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鲁智深大惊,从睡梦中惊起,只见军士个个色变。再看声音来源,正是钱江潮涌啊!
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那么,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观潮呢?这是有来历的。这一天是“潮神生日”。元代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1183年,宋孝宗在这天观海潮的盛况。因而历代相传,把这天作为观潮日。另外,海水本身带有粘滞性,海底深浅不一,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流动受到很大摩擦力,大潮汐来到往往要推迟二三天。由此可见,钱塘大潮的生成,则又与它特殊地形有关的。
这一切,都发生在瞬间,观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江潮已经过去了吗?那苦苦等待许久,曾经激情万状的潮水就这样消失了吗?为何不久留,狠狠荡涤心中块垒,狠狠洗刷尘世灰烬,冲出一个敞亮心胸,刷出一个透明世界!可转而一想,纵有挽狂澜之力,也换不住滚滚东逝的江水,这是规律,不可抗拒啊。
许久期待,为的就是这瞬间的精彩。一生打拼,换的就是这良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