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三宗罪
“一位身穿箭服的黑衣女郎,陷入了日伪军的重重包围,逃无所逃,终被敌人抓住。日本鬼子淫笑着,在女郎声嘶力竭的挣扎下将其奸污。女郎愤怒了,仇恨的小宇宙在胸中凝聚、激荡。突然,小宇宙爆发了,威力无比!只见她迸发出惊天神力,像扔烂纸片一样掀翻并抛起压在她身上的鬼子。在敌人空中翻飞、没有落地之前,女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身边的弓箭,以闪电一样的速度,三箭连发,箭箭直射敌人的咽喉,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一边端枪傻站的,一个个无不中箭倒地,面目狰狞、一命呜呼。眨眼之间,刚才还张牙舞爪、穷凶极恶、满腹武装的几十个鬼子伪军便全部横七竖八地死在地上。我们的女郎终于露出复仇女神般的微笑……”
这是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箭在弦上》上一个镜头。真是无比刺激、无比快感、无比解气!日本鬼子大逆不道可恶之极,欺凌我同胞姐妹,就该大开杀戒、除恶务尽。可叹我妙龄女郎徐二航确也不负众望,竟然在求死不能惨遭侮辱的情况下潜能爆发,施展绝世神功,在极端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变得无比强大,致使局面发生惊天逆转,一出手就干掉了几十个持有现代兵器的鬼子。真是“神”了。
网友给这些以夸张、雷人的情节、场景反映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起了个形象的名称“抗日神剧”。“神”在哪儿?“神功”“神力”“神体”“神技”“神侠”“神女”……请看:《抗日奇侠》中杜大鹏一拳击穿鬼子肚肠、徒手撕裂鬼子身体;《永不消失的番号》中孙营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把手榴弹掷向空中鬼子的飞机并将其炸得粉碎;《利剑行动》中主人公使得一手出神入化的小李飞刀,刀比枪快,手起刀落,百步之外杀敌如囊中取物;其他诸如飞檐走壁、弹指神功、神功护体、刀枪不入、隔空打人,枪林弹雨腾挪躲闪、走敌窜营神定气闲、易容化妆时尚如今……等等,眼花缭乱、花样翻新。给人一个感觉,抗日志士都是英俊潇洒、神勇无敌,日本鬼子则个个猥琐弱智、暴虐无能。敌人的子弹永远打不到八路军,而八路军一打一个准。人们不禁心生疑窦:如果是这样的抗战,哪里需要八年?倒是小鬼子坚持了八年才投降,那才叫一个不容易。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啊,简直是拿牺牲了数千万同胞生命、国家历经空前劫难、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悲壮历史开玩笑!这些编创者们可能还洋洋得意:小日本就这怂样,还敢抢我钓鱼岛?去几个抗日神侠就能把他灭了,真乃“大长中国人志气,大灭侵略者威风”。
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是典型的“阿Q主义”精神胜利法。一些创作者们罔顾公共理性,毫无原则节操,为博取收视率和经济利益,挖空心思胡编乱造,关起门来一厢情愿地“意淫强国、神功兴邦”,用想象去抗日,用戏说去标榜,用游戏去打仗,把“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的抗日战争做成了一个看上去既轻松又好玩的“西洋镜”,任意把玩戏弄。什么土匪抗日、妓女抗日、尼姑和尚抗日、日本人抗日、美女精英抗日、奇人异士抗日、良驹义犬抗日等,更为离奇的还有“穿越”抗日,当代才出现的武器、装备、服装和语汇,竟然也出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场,造就出一批“抗日骇客”“现代奇侠”“东方不败”。这哪里是抗战?分明是披着抗战外衣的武侠秀、枪战秀、时尚秀、性感秀以及种种当今流行的各种“秀”。结果是污染荧屏,蒙蔽心灵,不仅违背历史真实,也严重伤害民族感情,更是对那些牺牲了的抗日英雄的极端不敬。此现象泛滥成灾,贻害无穷。
一是扭曲颠倒的历史认知。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是不堪回首的,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据统计,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共进行了22场大型会战、大大小小的战斗约有4000多次,中国伤亡3500万人,其中国民党军队损失400多万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损失58万人。日军损失了多少呢?52万。一算就明白,每消灭一个鬼子要搭上四五条中国军人的性命。很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人后来回忆说,日军装备之精、个体作战能力之强、战术配合之细,包括勇敢精神都远超中国军队。我们要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都必须付出几倍的代价。日本战败,主要不是输在战术和能力上,而是输在发动战争的非正义上,失败是注定的。但正义要战胜非正义,须得经过艰苦的努力。因为“恶”也是一种势力,有时也很强大,一时难以攻破。这样臆造编排历史,不仅成就不了自己的伟大,反而显示了自己的可笑无知,变成笑柄被别人笑话。
二是自欺欺人的文化宣传。明知是假,却还要反复展示,不求深刻的理性认同,只求浅薄的感官满足,这是一种丧失基本理性的商业文化、虚伪文化、短命文化。作为战争片,正面宣传一下我军不畏强暴的勇敢顽强精神、以弱胜强的聪明智慧、机智过人的个人本领,确有提神振气的作用,但不能越过基本的历史真实底线。明明敌人是飞机大炮、训练有素、有备而来,占有绝对的优势,可偏偏背离历史环境,把只有“小米加步枪”的我们塑造成手持先进武器、身怀绝世武功、口说多国语言、精通战略战术的超级战士,敌人处处挨打,我们步步为“赢”,就已经在玩自欺欺人的把戏了。长此以往,带给观众的将是一种麻痹自恋的心理满足,太容易造成人们认识和行为的迷失。历史可以换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但不能改变基本事实而随心所欲,把一个很严肃甚至很痛苦的过程搞得面目皆非,完全没有了时代特征和生活元气。这种文化是假文化,这种宣传是伪宣传。
三是浅薄媚俗的创作心态。艺术创作的从众媚俗倾向,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然取向,自不必有太多的惊奇和见怪,但这是有底线和边界的。你可以娱乐历史,但不能玩弄;你可以迎合低俗,但不能糊弄观众。但我们有些文艺工作者的心态就是有些变异,很喜欢拿民族的伤口开涮,明明是耻辱,反而当荣耀,就像鲁迅曾经讽刺过的那样:“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把一场血雨腥风、惨不忍睹的民族解放运动改编成秀色可餐的视觉盛筵,从时尚、娱乐、游戏以及人的最低需求上寻找创作灵感,不去认真研究历史,随意杜撰一个离奇故事,硬套在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历史题材上,做出来的东西味道肯定不对。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正确反映人性本质和历史真实。
“抗日神剧”所呈现的种种乱象,就像一种渐喝渐瘾的致幻剂,让我们的感觉越来越好,认知却愈来愈肤浅,思维愈来愈麻痹,行为愈来愈冲动。一旦陷入其中,往往难以自拔。往事不忘后事之师,记住抗战是让我们警钟长鸣。实际上我们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强敌在侧,害我之心、乱我之意从未放松,我们一直处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抗日神剧”三宗罪,归根结底就是植根于假、发作于俗、流布于毒。因为错误地消费历史,最终会被历史消费,不能不有所反思、有所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