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与革命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革命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近年来红色旅游在全国各地开展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产业效益,更在革命文化的普及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国旅游最值得关注的风景线。
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经验、文化思想、品格精神等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智慧,散发出强烈的时代魅力。红色旅游利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生重大事件的人物、地点、标志物等有形载体,通过旅游功能的配置,从而十分直观和形象表达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意义,达到宣传和传播革命文化的目的。
目前,革命文化在红色旅游中的表现形态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神化。历史事件本身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和奇迹性,而人们的好奇心理又往往对蕴含在内部的历史必然性缺乏耐心的理性分析,更喜欢停留在表面形成感性印象,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节和过程逐渐丢失,剩下的就是光彩夺目的结果和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于是人们在解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就会发生“神化”现象。毛泽东的“神化”现象由来已久,在世时就已经很兴盛,但更多的是概念的、政治的,跟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敬畏不同。现在对毛泽东的“神化”已和传统文化、风水文化等结合在一起,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不能不佩服毛泽东的“神奇不凡”。如韶山冲和韶山市,除了挖掘历史上的典故、预言,如名称来历:远古时期舜游天下至此,见山峰奇峻而作韶乐,并预言后世将有奇人出现等历史外,最流行的说法是,韶山隐隐有龙腾之势,而韶山冲毛泽东故居正处于风水中最好的方位:前有照,后有靠,两面有抱,照里有泡。风水奇佳,正是奇人诞生之地。又据风水先生研究发现,韶山市的行政界线恰如反转过来的中国版图。而韶山冲正处在北京的位置上。又有对毛泽东的面相和形体分析,说遵义会议确定41岁的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而此时毛泽东下巴上长出一颗痣,故而叫“中年得志”。毛泽东解放战争期间把以前的中分式发型改成大背头,也暗示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从分而治之到一统天下的国运大势。更有“男人北相、男人女相”(前者是贵人形象,后者是菩萨形象)之说,等等,无一不在佐证毛泽东是来历不凡、命中注定的“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这种“神化”现象并不损害领袖形象,并且是一种民间自发的现象,与政治无关,也不会混乱人们的思想,但与文化有关,有助于文化传播,引发人们的兴趣,普及得不一定是正确的知识,但激起的却是神圣的感情。
二、民俗化。民俗化是文化发展中最高境界,只有那些为民众接受且能对民众心理和生活产生足够影响的事件才能化为民俗而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革命文化尤其领袖文化进入民俗领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它反映了我们践行党的宗旨而产生的结果,爱人民的人自然也会被人民爱,被人民膜拜。在井冈山、在韶山,毛泽东的形象比任何人伟大。民宅商铺,摆在佛龛上不是佛祖财神,而是毛主席像。几乎家家户户都敬主席,要上香,要叩拜,“求神求仙,不如求毛委员”。汽车中的平安挂件,在中国各地最通行的是挂毛主席像。在人们心目中,毛泽东俨然已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祗,平安、幸福、发财、长寿、仕途等等都可以保佑。买毛主席像是忌讳说“买”的,而是要说“请”。任何有关对毛主席不敬的言辞激起的是人们心理上的排斥,具有一种宗教上的敬畏感。日常生活中,以毛泽东的饮食习惯而命名的毛氏红烧肉、毛氏红辣椒以及毛氏系列食品也成为一种特产风味走红大江南北。
民俗化使革命文化深入人心,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它改变了革命文化由于强烈政治性而远离普通百姓的欠缺,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有了鲜活的生活基础。
三、文学化。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很多时候是通过作品被人们了解和接受的,有时候,一部作品的影响力甚至比历史事件本身更大。当然有时也会受创作的虚构和想象的影响而发生以假乱真的情况。革命文学创作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主旋律,它对革命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直接影响到了红色旅游文化的形态和呈现。黑龙江海林市有个杨子荣烈士墓,纪念东北解放期间的白山黑水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杨子荣等革命烈士。其英名和事迹更多是因曲波所写的小说《林海雪原》而被世人知晓,再就是文革中八个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反复上演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此,这个纪念馆所展示的内容很多就沿用了小说中的情节,甚至将小说创作及衍生品如电影、电视剧、戏剧、绘画、道具等自成一体,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呈现给游客,而游客似乎对这部分的兴趣更浓更大,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比历史人物还要被认可。
与这种“文学化”的革命文化相近的,是对革命历史的再度创作和重现,譬如还原某个场景,再现某段历史,由演员或游客参与表演,以达到传播和提高景区吸引力的目的。瑞金叶坪是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诞生地,就在当年历史发生地,推出了一个“公审张辉瓒”的实景体验活动,再现当时农友闹革命的热闹景象。而在井冈山黄洋界推出了“唱一首红军歌、穿一次红军服、吃一顿红军饭、走一走红军路”的红色体验活动,既是一次情景创作,也是传统教育。
革命文化通过文学化过程,有利于传播,更深入人心,也能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四、商品化。革命文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可避免要有商品化过程,这是文化获得新生命、重现活力的基础和保证。但文化一旦被经济利益所操纵,又有可能无可奈何地被曲解和伪包装。这是一种宿命。红色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产业活动、经济活动,只是消费的是红色历史和革命文化而已。为了使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东西更适宜市场接受,就只能按游客的喜好(市场需求)来加工,于是革命文化就成了市场叫卖的商品、纪念品。在红色旅游景区,这种商品名目繁多,明码标价,被制作成塑像、像章、摆件、饰品、邮票、音像、书画、文化衫等,有的甚至被注册为商标、包装盒,有的被开发成名特商品。譬如说有“竹器”商品名为“竹佬总”,显而易见是谐音“朱老总”。还有“红米饭、南瓜汤”、“红井”茶、“红井”酒、“贺龙烟斗”等,其商品的实用价值都被浓厚的革命文化气场所笼罩,成为游客不能不垂青关注的地产特产,不然会有枉来一场的遗憾。
革命文化的商品化,激发了旅游经济的活力,也给老区百姓生活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但在红彤彤的文化光辉下,其商品的质量常常名不副实,给人以上当受骗之感,这多少对革命文化有所伤害。
五、庸俗化。媚俗是流行文化、市井文化的特征和生命,在市场经济文化多元化大环境下,媚俗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有社会基础和市场需求,但一般限定在一定范围和层面之下,不大可能成为时代主旋律和历史舞台的主角。革命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与媚俗文化完全不同的形态,它所追求的是崇高、健康、向上的人生境界。但在有些红色旅游景区,革命文化被庸俗化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譬如,反映毛泽东革命生涯的音像资料,在给游客的演示中,单单就选取了“文革”这个毛泽东一生中最错误的一段反复播放,以此来吸引游人的注意。而且很荒唐的是,这种播放是在井冈山、韶山、延安、遵义、瑞金等最体现毛泽东英明智慧的闪光圣地上进行的。这就构成了颇有讽刺性的场面:一边是领导革命拨乱反正走向胜利,一面是发动群众砸烂一切制造混乱;一边是历史在默默的述说,一边是现实在疯狂地发出噪音,形成了一个极不和谐的场景环境。另外,在销售领袖纪念品时,强行推销,出言不逊,用非常不友好的、带有诅咒性的语言让游人难以拒绝,都把崇高的革命文化给玷污了。更有人利用人们崇敬领袖心理,装扮成领袖模样,装腔作势与游客拍照。由于形神相差太远,颇有些不伦不类滑稽之感。
庸俗化对革命文化是非常有害的,会让人们从内心产生对革命文化的排斥、怀疑和曲解,影响革命文化传播,更影响革命文化的名声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