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心灵的刻痕
【作者】:秋古墨  【发布时间】:2016-05-24

 

巴尔扎克说,我们应该渴求美。
  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心灵的刻痕》,而不是《心灵的伤疤》。我的好友认为“刻痕”比“伤疤”迂腐,那什么是迂腐的呢?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关于道德,关于文学观,关于美,如果把文学作为对抗道德的一柄利剑,是不是背离了文学美的宗旨,并亵渎了美。所以我开始对恶俗的文风感到厌恶,对反道德的文学观深恶痛疾。那什么是美?
  美包括多个范畴,华贵之美,典雅之美,恬淡之美……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有大卫赤裸阳刚之美,有维纳斯断臂之美,有林黛玉病态之美……那么美的历史又是什么样呢?
  人从一丝不挂到用树叶兽皮遮挡身体,渐渐的有了衣服,衣服最开始的作用是抵御风寒,而经过上千年发展,衣服作用超出了本来的意义,尤其到了近代,服饰成为流行的另一代名词,成为美的重要元素,。
  服饰是看得到的事物,伴随着服饰一起发展的还有另一件“服饰”,这套“服饰”是无法看到的,但是每个在社会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叫它“道德”。如果赤膊裸体代表的是野蛮,那么道德就是遮挡野蛮的“服饰”,上千年来,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野兽,这套“服饰”的意义不亚于衣服为人类御寒的作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体系也是道德的体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穿上衣服的同时,衣服尽管给了我们御寒的能力,但是衣服有时也成为束缚我们行动的障碍。比如,在追捕猎物的时候,衣服可能挂在树枝上,阻挡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或者,一条白色的裹布,限制了无数的女人脚的成长;历史上还有许多移风易俗的改革,不断的变换着我们的服饰。可无论如何改革,服饰样子如何的变化,人类再也没有因为衣服束缚了我们行动,回到赤膊裸体的状态。
  那么道德这套“服饰”呢?是不是因为艺术,我们要脱光所有的“衣服”?我们的艺术家曾经做过类似的尝试,比如雕塑家罗丹,画家梵高,作家莫泊桑等等,可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不是把艺术作为攻击道德武器,而是作为发现美的武器。
  太多的美生长在丑陋的土地,我们称这种美为“恶之花”,伟大的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阐述的如此透彻,卡西莫多在丑陋的面容下暗藏了一颗美的心,而杰克伦敦短篇小说《在甲板的天蓬下面》把一位美丽女人写得蛇蝎心肠。外表的美和心灵的美交织在一起,仿佛美拒绝平庸,拒绝腐朽,拒绝浮华,可这仅仅是文学作品,我们的伟大的先驱们从来未曾走出过平庸和丑陋。
  莫泊桑不知道有多少个早晨是在妓女的床上醒来,梵高不知有多少日子处于饥寒交迫中,更多探寻美的勇士们,在绝望和孤寂中含泪自尽。他们一生探求美,最后却在丑恶中无奈的死去。他们的灵魂只有在死去的那一刻才能得到安息,宛如一位歌唱家在贝多芬逝世的时候写道:“感谢上帝!感谢他结束了这长时期悲惨的苦难。”
  美只是悲惨的苦难上的几道刻痕,这些刻痕铭刻在我们的心底,铭刻在人类发展史中,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光辉,这道光辉有时被人们所憎恶,有时又被人们所膜拜,而这一切,只因为太多的人过于平庸。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生前所写的乐谱只能换回一顿早餐,等这位音乐家逝世之后,这份写在烟纸上的乐谱的价值足以养活店家的一生;一位伟大的画家,生前的画换不回半个面包,他死后,一幅《向日葵》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一个伟大的作家,生前穷困潦倒,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在饥恶和病痛中死去,他也忧伤而死。百年后,无数研究人员却依靠他的作品富甲一方……太多伟大的人物在平庸和丑陋的世界中死去,他们是否会遗憾自己选择追求美,是否会痛恨太多人的平庸,是否会谴责世俗的道德,他们未曾后悔,也没时间去后悔,这只是一道心灵的刻痕,一道关于美的刻痕。
  我信仰这群追求美的苦难者,宽恕太多的平庸者,却痛恨这群把丑陋当做美的投机者。这群投机者只是一群跳梁小丑,历史最终会把他们遗忘,历史会给与那些真正最求美的勇士一个公平的评价。但是把美的审判交给历史,是否足以告慰那些伟大的英灵?历史从来都是那么的迟钝,他是一个姗姗来迟的老者,等他发现美,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太多的英灵早已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尽管历史这么不公平,还是有太多勇者们走在这条探求美的道路上。一位伟大的土耳其作家在回忆录里写道:他独自彷徨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上,从早晨到夜晚,他迷失了人生的道路,他一直深爱着绘画,母亲却让他学习建筑学,因为成为一位建筑工程师,会有一个很好的“钱”程,而作为画家,可能像众多的伟大画家一样穷困潦倒,直到生命消尽,还未渡过漫漫长夜,无法等待到那颗璀璨的启明星从东方升起。
  这位土耳其作家面对一个伟大的追求,以及一份母亲的深爱,他怎么能不彷徨?在一个黄昏,当长庚星升起,他的灵魂似乎看到一线星光。他对母亲说,不再学建筑,也不再学绘画,他想成为一位作家。时间终于证明了他的选择,零六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位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从此走进我们的视野。
  在这里,太多伟大的人物选择和追求美的理想值得我们去敬佩,我们要学着发现美,创造美,如果做不到这些,我们也不该失去对美的渴求,至少,也该在心灵里划上一道关于美的刻痕,而不流于平庸。
  我爱着你,也厌恶着你的平庸。
  二十三岁的歌德,带着爱的幻灭躲进一间小屋子里,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四个星期后,歌德从小屋里出来,拿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此,歌德走上了文学的道路。相较之下,歌德还算幸运儿,贝多芬更让人哀伤。贝多芬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人,这女人和另一个男人结了婚,结婚后,她要求贝多芬帮助她的丈夫,贝多芬终于发现了她的自私和平庸。她在贝多芬心目中地位,彻底从天使变成了怨妇。尽管善良博爱的贝多芬还是帮助了她,但是贝多芬的精神也几乎因此崩溃。
  至于像钱钟书一样,能把爱经营得很完美的少之甚少,钱钟书曾感慨地说:“在遇到她之前,我没想过结婚,在遇到她之后,我没想过再结婚。”所以我们不应该苛求爱情,我曾告诉一些美丽的少女,如果你是聪明睿智的,那么请不要吝惜你手中冰冷的宝剑,尽管朝那些追求者的心脏刺去。如果你是自私平庸的,那么尽量用美丽的外表去掩盖你的真实,因为真正能刺痛灵魂的不是玫瑰花锋利的刺,而是玫瑰花瓣上的污点。
  我们执着的追求爱,爱却欺骗了我们。叶芝围绕着一个女人的爱,开始了一生伟大的创作;仓央嘉措为纪念一段逝去的爱,在青藏高原上唱起了诀别的歌;徐志摩为了一个永远无法得到的爱,演绎了一段感伤的佳话。可无论他们怎么挣扎,爱情还是遗弃了他们。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热烈的追求爱,曾经为所爱的人写下一行诗句,为所爱的人写满一张信笺。一直认为,做这些可以改变爱的现状,可是最后,发现什么也无法改变,歌德依然是孤独的歌德,夏绿蒂依然是别人的夏绿蒂,无论是高尚还是卑微行为,都无法改变爱的性质。一切为爱所做的努力,只能为爱的理想做一些无奈的点缀,留下一道关于爱的刻痕。
  这道刻痕清晰可见,我经过漫长的路途,去见了一位心爱的人,当我见到她,她依然那么美丽,淡妆长发,温柔漂亮,因为还年轻,时间还未曾在她的眉角上留下皱纹。我们坐在西式的餐厅里,谈论这些年的经历,所有的过往都像一道拍打岸边的浪花,轻轻撞击在海岸上,然后永远消逝,但身后的浪花依然前扑后续的拍上海岸,可能那遥远而艰辛的旅途只有浪花自己心里明白,那一直梦想的彼岸也只有浪花懂得,海岸却未曾在乎过这些。
  “如果再选择,我也绝不会选择你。”这就是爱的结局,一直苛求的答案。答案尽管让人心痛,我还是淡淡一笑,我不禁想到安徒生的《睡公主》的童话:有一位勇敢的王子,他听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位沉睡百年的美丽公主,王子为了公主,牵着战马,辞别亲人踏上了艰辛的路程。一路上,他经历无数的磨难,克服了许多挫折,九死一生。最终,他依靠坚定的信念,以及爱的信仰,终于到达了公主的城堡。到达城堡后,他发现早已有另外一位王子救了美丽的公主。他面对这对恩爱的恋人,再回忆为到达这里付出的艰辛,那些关于爱的信仰瞬间崩塌,他是否要在绝望中饮刀自刎?故事的结局是他决定睡在那张公主沉睡百年的床上,伴随着爱一同死去,永远不再醒来。但是有一天,他突然醒来,口中喊着父皇、母亲,接着他匆匆离开了公主,离开了城堡,踏上回家的路程。
  在回家的车站里,我手中拿着泰戈尔的诗集,一直以来,无论到什么地方,我都会带上这本泰戈尔的诗集,是书籍让人的灵魂充实,让爱变得充实,而泰戈尔诗集中的《新月集》是一册关于亲情之爱的诗集。
  我们儿童时代,在没有接触爱情之前,一直包裹着我们的是一份清澈的爱,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雨水冲刷着山石,山体无法再承受这种冲刷,滑坡出现了,泥石流汹涌的朝山下的村子里扑去,淹没了山下的村子。第二天清晨,救援人员到达,发现村子完全盖在了泥石流之下,房屋也只露出一个屋顶,村子里的所有人都没有了存活的希望。当救援人员打算撤退的时候,听到一个婴儿的哭声,救援人员顺着哭声的方向找去,发现一个婴儿露在泥石流上面。救援人员抱起婴儿,看到婴儿下面是一双女人手,救援人员把这位死去的母亲从沙砾中挖了出来,当挖到这位母亲脚的时候,又发现一双男人手。一个清晰地画面在救援人员的脑海里形成,这对夫妇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泥石流吞没,丈夫举起了妻子,妻子举起了孩子,这是一个感人的画面。
  亲情的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亲情多了一份无私,少了一份自私,这一份爱的教育一直很深沉,我们都应该用心去接受这份爱的赐予。童年时代,我问母亲,怎么去洗一双鞋子,母亲回答,关键要把鞋子的内部洗干净;有一次,母亲花了她接近一个月三分之一的工资,为我买了一册一千七百五十页的《白话聊斋》……这些爱的刻痕,铭记在心,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把更多的爱回报母亲,却要赐予另一位陌生的女人?或许,我们并不懂真正的爱。
  我合上泰戈尔的诗集,寻找爱的路程依然那么苍茫,爱的范围是那么宽广,似乎永远没有一个边际。闭上眼睛,我仿佛能想象出当年泰戈尔踏上中国领土时候的沉思,一群人在热烈的欢迎着泰戈尔,另一群人却激烈的批评着泰戈尔,这群欢迎泰戈尔的人物包括冰心与徐志摩,这群批评泰戈尔的包括我们民族之魂鲁迅。鲁迅是一位嫉恶如仇的作家,他当然无法接受泰戈尔的“范爱论”,朋友可以去爱,亲人可以去爱,但是敌人、侵略者是否也应该去爱?可以想象一个高尚灵魂在这次中国之行的惆怅,随后不久,泰戈尔有所感悟,泰戈尔也因为有恨,爱变得更加真实。
  这就是这群伟大人物找到的爱的真理,这是一个血的真理,这是一个人类道德和灵魂的沉思。二战时,那位曾经写《一位陌生女人来信》的犹太作家,面对希特勒的惨绝人伦,面对人类爱的灵魂丢失,他陷入了对人类道德的绝望,他只好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生命。他捍卫的不仅是个人尊严,体现更多的是一份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类炙热的爱,我相信这些爱都将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让我们不断的去反思。
  自私的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在爱的世界里,都是一颗颗瑰丽的宝石,一道道清晰的刻痕,我们要像渴求美一样渴求着爱。贝多芬曾说“我爱一棵树木胜过了爱一个人。”哪怕我们爱得像贝多芬一样偏执,我们都应该给予爱更多的宽容,我们要为自己的爱和别人的爱去生活,而不是为了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