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关于“小人”
【作者】:芦永军  【发布时间】:2015-07-28

 

读余秋雨的《中国文脉》,颇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一部繁复浩瀚的中国文化史,在作者睿智感性的笔下,变得如此精彩、精致、精辟,仿佛置身夏夜山野,瞩目璀璨星空,视野为之舒展,心胸为之洞开,境界为之提升,一扫繁华闹市、影炫光闪所带来的焦躁之气,是近年来少有的开卷有益、增智长慧的精品力作,令人感佩。但让我不解的是,全书最后归结于一篇名为《大地小人》的文章,作为压卷之作,明显与前面的皇皇文化大观不在一个当量上。难道“小人”也能上大雅之堂,甚至影响中华文化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读完全文,掩卷长思,突然间原先产生的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与骄傲、对创造这种文化的历代伟人巨匠的膜拜与敬仰消失了,代之以无限的悲怆、伤感和失落。一直觉得小人可恶,没想到小人如此可恶!正如文中所说:“由于他们的存在,许多鲜明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顿、暴躁,许多简单的历史事件一一变得混沌、暧昧、肮脏,许多祥和的人际关系慢慢变得紧张、尴尬、凶险,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逐个变得黯淡、紊乱、荒唐。
何谓“小人”?命题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眼前立刻会浮现几个熟悉腻歪的面孔;陌生,是因为陌生到不愿提起甚至想把这些人踢出记忆。中外历史文化研究无所不及、汗牛充栋,唯独对“小人”的研究难觅踪影。何以致此?原来“谁也不愿往小人的世界深潜,因为这委实是一件令人气闷乃至恶心的事。既然生活中避小人唯恐不远,为何还要让自己的笔长时间地沾染他们呢?”深受其害却又不愿提及,真是郁闷到极点、蔑视到极点、憋屈到极点!但现在终于有学者愿意讲了,余秋雨先生收起满眼的鄙视,开始触及这个“令人气闷乃至恶心”领域,通过历史觅踪,结合亲身经历,对小人的生成特征、类型危害及怎样防制做出了初步判断,颇具警示意义。
“小人”之“小”,并非指年龄,也不是指地位,更不是“小人物”,而是指那些“心术不正、手段卑劣、毫无人格底线、专与美好做对又从不讲理由、不能见光”的一群。他们可能是高官,也可能是奴仆;可能是敌人,更可能是同事、是熟人、是朋友。作者归纳出小人的“八大特征”:一是“小人见不得美好”,他们会忍不住把美好的事物作为某种隐藏交易的筹码加以利用,鬼鬼祟祟地把一切美事变成丑闻;二是“小人见不得权力”,他们依仗权力的终极目的是权力背后的利益,投靠和背叛、效忠与出卖,完全靠利益驱使,从无底线;三是“小人不怕麻烦”,小人明白一个道理,越麻烦越容易把事情搞浑,只要自己不怕麻烦,总有怕麻烦的人,机会就来了;四是“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善于领会当权者难以启齿的隐忧和私欲,用投其所好的手段践踏一切法则迅速把事情搞定;五是“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被小人伤害过一次,肯定还会有下一次,因为小人做贼心虚,越害怕越凶狠,一条道走到底;六是“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不是胆大妄为的恶人,他们没有这份胆气,因此需要掩饰和躲藏,会反复向别人表白天底下自己最善良、最老实、最可怜;七是“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说谎和造谣是小人的生存本能,他们的天赋就在于能熟练编织一套合乎情理的谎言让当权者和大众沉陷其中而做出错误判断;八是“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小人精明但缺少远见,当真相大白、后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时,他们难逃被严惩的下场。
虽然这八大特征还不能说就是完整而精准的概括,但至少原先模糊的体征有了可辨识的标准。且瞑目寻思一下,你身边或人生经历中的那些小人是不是具备这样的行为特征呢?肯定相去不远。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小人的四大类型:恶奴、乞丐、流氓、文痞。恶奴型小人,主子得势时依仗主子欺侮别人,主子失势时则反目加害主子。翻脸无情,下手极狠。乞丐型小人(非指丧失劳动能力而行乞的人),以自秽、自弱为手段,利用别人的同情获取施舍,得手后立即翻脸不认人。流氓型小人,当乞丐型小人不再扮可怜相、采用一切无赖手段达到目的即成为流氓。文痞型小人,就是以上各种小人心态戴上了文化面具,通过断章取义、揭发批判攻讦陷害他人的流氓文人。可能作者深受其害,对此作了义愤填膺的控诉:“在古代,血迹斑斑的文字狱的形成,最早的揭发批判者就是他们;在现代,‘文革’中无数冤假错案的出现,最早的揭发批判者也是他们;在当代,借用媒体的不良权力一次次围啄文化创造者,致使文化严重滞后的,也是他们。他们不断地引导民众追恶寻恶,而最大的恶恰恰正是他们自己。”“他们利用广大民众对于文化的茫然,对于报刊的迷信,把其他类型小人的局部恶浊装潢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污染。他们是所有小人中最恶劣的一群。”
从宏观上看,小人群落并不大,也形成不了一股独特的社会势力。但小人虽小、能量不小,一不留神,就会给社会造成大麻烦,形成历史大事件,毁掉不少有个性的志士仁人。他们是一股“玷污集体人格最严重的负动量”,盘踞在社会密密层层的许多暗角,不知不觉悄悄掌控了不小的局面,使本来就十分艰难的社会氛围经常迷失、错乱。即便是意志如钢的改革家、鉴古知今的思想家、出类拔萃的艺术家、战无不胜的军事家…… 面对小人伎俩,也难有招架之功,大多只有挨整、受辱、罢官、获罪、杀头的份儿,且冤比天大,还无处述说。
小人是怎样养成的?作者认为,小人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畸形。它是极权专制统治的填补,是政治博弈官场生态的附庸,是人性黑暗特殊境遇下的本能。也就是客观上形成于小人政治,主观上潜存在小人心态。可谓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每一道文化风景的后面,都可以看到小人留下的刀痕。籍此,我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后面,那是在提醒,中华文化恢宏壮观的成就下面,长留着无数巨人血痕累累的伤痛,他们的运命注定常常是在小人如虱子般的啮咬下为真理奋斗。仰视他们赫赫功勋的同时,切莫忘了下面还有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至今还有滋有味地活着,并继续在害人。有鉴于此,作者大声呼唤民主政治,倡导纯粹君子。认为只要我们不断扩大君子的队伍,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气压,使小人在社会上从中心退到旁侧、从高位降到低位、从主宰变成赘余,这个时代就已经在问鼎伟大。因为:
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大家都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