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饭菜
住在农村老家的父母,一直坚持用土灶烧饭做菜。
五年前装修厨房,出于安全和方便起见,我们扒掉了土灶,置办了煤气灶、电饭煲,可我们前脚走,父亲后脚就请泥瓦匠砌了两间土灶。我很不乐意。母亲说,烧灶方便,煤气灶不习惯。真实的原因,当然不是这些,主要还是为了省钱。农村人大都进行了厨房革命,煤炉都不用了,更不用说烧草烧柴。农村里麦秸、稻秸、棉花秸,已经泛滥成灾,巴不得有人帮助消化。父母常常帮邻人拣棉花,烧点棉花秸稻草,自然算不了什么。
其实,老俩口饭菜,燃料费少得可怜,我们哪会吝啬这点小钱,只要父母安全舒适就行了。父母就不是这样考虑的,他们认为,自己不拿劳保,钱都是儿女给的,能省一分好一分。他们这一代人,过日子就是这般打算,针尖上的铁也要削下来,星星点点,积少成多,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他们的优良品德。
对于土灶饭菜,我不敢公开表态,要不然,父母更不会用煤气灶、电饭煲了。九十多岁的老人,锅上锅下地跑,毕竟不利索,还容易引起火灾。
我特别喜欢吃土灶饭菜。土灶大铁锅烧成的饭,香而透,不会夹生,也不会急火,熟而不粘。这取决于火候和容器。土灶火,不像炭火那样刚而烈,也不比煤气虚而浮,它温而实,而且余热散发时间长。比如烧饭,烧至干汤,就可息火,让余热慢慢烘烤,米全部透了,香气从中溢出,吃起来,当然上口。尤其是锅巴,既不粘锅,又泛着淡淡的黄,真是赏心悦目。小时候盛饭,我都是一铲子到底,铲出锅巴,妈不让,说锅巴是饭根子,不作行先吃锅巴。炭火一下子小不了,没人看着,饭容易烧焦,电饭煲是智能产品说断就断,不透心。大铁锅比较起铝锅、合金锅,厚实得多了,透热慢,散热也慢,无形起到文火的效果。
大铁锅炒菜,撒得开,不生不蔫,特别爽口。煲成的汤稠而不腻,打两个嘴巴也不肯丢手。
父亲喜欢吃猪下水(内脏),每每买得一挂大肠或肚肺,精心收拾,放在大锅里煨,大老远就闻到香味。
土灶还有一项功能,可以烘烤零食。在我很小的时候,冬天,姐姐们没事,常常在灶膛里烘蚕豆和烤山芋。姐姐用火叉夹出蚕豆山芋,我不等姐姐擦干净,冷得发红的小手,捧着蚕豆,在袖口上揩揩就吃,喷香透脆。
舌尖上的记忆一起留存在脑海深处。
土灶饭菜确实好吃,这可能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移民城市的农村人应该都有同感。有商人也许揣摩到众多消费者这样的心理,在城里开了几家“大锅菜”、“农家土灶”,生意不错。吃了几次,总找不到小时候在农村吃的土灶饭菜的感觉。烧的是柴火,用的是大铁锅,味道就是不一样。我以为与火源,与容器,毫无关系。盖食材质量异乎于前,速成的鸡鸭能与隔年成比吗,激素催长的猪,其肉质能与一年长成的猪比吗?只能对土灶饭菜保留一份故旧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