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周庄来客
【作者】:苏尚海  【发布时间】:2016-05-30

 

那是今年一个难忘的秋日,这一天,夕阳西下,天际消失了最后一抹晚霞。黄昏,润物细无声,给人一份淡泊,一份宁静。此时,我们一行五位,远眺淀山湖,心旷神怡。
  上午,接周庄镇《南湖月》沈雪林副主编来电;一行古镇文友,其中有张寄寒,陆林根,李宗源等知名作家,将前来观光淀山湖环湖大道,看音乐喷泉,访我所居住的小镇风景,顺便送来我发表在《南湖月》期刊上的稿酬,再采访我这名淀山湖“种子哥”。
  我与周庄有缘,近年来,已经在乡土期刊《南湖月》上接连发表。如:《我与中国第一水乡的三次“约会”》《“三笑”在古镇的村庄里》《周庄有“舫”》等多篇散文作品。每一期《南湖月》出刊,雪林编辑总会在第一时间给邮寄过来。我与周庄的几位作家,在昆山作家协会每个年会上,几乎次次碰头,因此,早就认识。特别是张寄寒老师,这位周庄“三毛茶楼”老板,他本身就是周庄文化的一道风景。两年前,作为年逾古稀的这位老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就昆山一段老当益壮佳话。我是老先生的忠实粉丝,他的文章,如《三毛在周庄》《母亲的三道菜》《复兴桥》等,我几乎每篇必读,在其悠悠往事中,受益匪浅。
  雪林驾驶车辆,沿环湖大道,缓缓开动,我们不时停下,欣赏,瞭望。周庄来客面对大湖,赞声不绝,邀我一起,留下一个个湖畔合影。黑色路面,一条向远处自然延伸的湖岸线,湖光,水色,浑然天成,别有情趣。大道旁,一圈圈席地围坐的男女小年轻,颇为浪漫,他们乘着黄昏,摆起了烧烤,一边喝着啤酒,饮料,一边打情,骂俏,那架势,那场面,那境界,俨然不在品茗小吃,分明是在享受湖之韵,水之味。
  车辆你慢慢走,我要把这美丽的风景看个够。这里,水天一色,相映成趣,我们亦步亦趋,尽享湖风拂面,如此风景灵动好去处,走马看花,一蹴而就,心灵能不留遗憾?
  离开环湖大道,我们向镇区进发,千年古银杏是必经之地,此时天色已晚,乡村处处,万家灯火。夜幕下的古树,威武的风姿,饱经沧桑的容貌,震撼着来客。这株江苏省一级古树名木,有着1700载树龄的古银杏,三国时孙权之母吴国太亲手所栽,不凡的经历,沧桑的情事,睹树思人。此树为淀山湖畔一大盛景,拥有它,不仅仅是淀山湖,乃是整个江南水乡之盛事。每次来到这里,我与所有来客都驻足凝望,无比崇敬。周庄来客面对古树,莫不如此,一个个镜头,一声声感叹,感怀之情,溢于言表。
  明清遗留的淀山湖老街,与周庄古街道一样,同为江南水乡一件不可多得,实属压箱底之宝物,只是,周庄的古街道,因厚重的历史,独特的风情,其粉墙黛瓦,装饰一新的品相,每一天都是浓妆重抹,迎来送往一拨拨客人。而我居住的这条老街,比起周庄,心酸至及。这里,没有修饰,始终原貌,放任岁月腐蚀,一片灰头土脸模样。不过,在周庄客人的眼里,却有另一番注解,使得我无言以对;淀山湖老街,原生态的,她不为世俗所累,恪尽职守,风范永存。
  游湖,看街,访人等系列程序已毕,我与客人一起,步入镇政府与农业银行隔壁的“叁叁火锅城”。火锅城老板由我儿子儿媳担任,老爸带来的客人,他们自然不会怠慢,我们吃着“排骨干锅虾”,享用自助餐,荤的,素的,想吃即取,酒水,饮料,开怀畅饮,我们陶醉在浓浓的友情中。餐后,我那孙女,和着爷爷的琴音,唱起了《荷塘月色》,唱起了《北风吹》。寄寒老师意犹未尽,亲点一曲锡剧《沙家浜》里的“风声紧”,我欣然领命。这段戏曲,幸亏我烂熟于心,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寄寒老师,打着节拍,轻轻唱着。歌声,琴声,掌声,一片情深深。
  夜已深沉,意犹未尽,主客情谊,难舍难分,依依惜别,慢慢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