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屈原
脱去长衫换短衫的时候,忽然就想起了端午节。想起端午节,就想到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17年四十二岁的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时(教育王族三姓子弟的教官),曾在今南阳市西峡县“屈原岗”扣马而谏。凭此说,屈原不仅是中华民族之伟人,也是我们南阳人的骄傲。然而,每每想起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心中总是极其的凄楚和暗然。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生于约公元前339年,卒于公元前277年。屈原二十几岁时曾得到过楚怀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左徒(内政外交的负责人):“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时的屈原非常兴奋,他想:自己施展抱负、振兴楚国的时机到了。很快,屈原在国内推行了一些很受老百姓欢迎的改革措施,对外衽联齐抗秦。在屈原的推动下,楚国的国力又逐渐强大起来了,曾一度出现了富国强兵威振诸侯的大好局面。然而,昏庸的楚怀王却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将屈原贬了官,且不许他参与国家大事;楚倾襄王即位后,屈原再遭陷害,并于公元前299年被逐出了郢都,终生流放到江南;公元前277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国土已经沦丧,报国的理想业已破灭。屈原悲痛难禁,于五月初五这天,他怀愤然跳入滚滚汨罗江含恨而去了!
那么,造成屈原之死的悲剧因素又有哪些呢?
先来说说屈原所处的国家――楚国: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mi,姓)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今南阳淅川)。鬻(yu)熊为首领时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成王时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楚国正式诞生(约公元前847年),自此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人经过三个多世纪的苦苦经营,至楚平王(约公元前528――公元前516年)时,那楚平王却昏暗失政,竟夺自己亲生长子建的新婚之妻,太子傅五奢据礼力谏竟被处灭族酷刑,五奢在外领兵的儿子五员被迫逃到吴国。三年后,那个怀着血海深仇的五员成了吴国的将军(即吴子胥)。他率三千死囚练成的敢死孤旅作先锋,一举占领了楚国的腹地。楚平王声名狼藉,在只做了十三年国王的盛年之期给活活气死了。那时楚国虽没有立即灭亡,却从此在中原丢尽脸面,非但北上争霸无望,而且不得不在扶植越国与吴国对抗中长期周旋。之后,便是人尽皆知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大约在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六年,楚悼王十二年)左右,吴起变法切中时弊。正当变法顺利进行时,楚悼王不幸病逝(公元前381年)。早就对吴起变法怀有刻骨仇恨、蓄谋杀害吴起的旧贵族势力,乘机作乱。吴起被射杀后,又对他的遗体进行了“肢解”、“车裂”。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就此夭折了。这就是说楚国虽一度出现宣威盛世,但总的趋势是在走下坡路。国家动荡不安,国政安得康健?
接下来再说说楚怀王其人:楚怀王,原名芈槐,楚威王之子。在位时贪令智昏,排斥贤能,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致使国事日非。在外交上举棋不定,时而靠齐,时而投秦。公元前297年,秦惠王很怕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就派谋臣张仪带了丰厚的礼物,假装投靠楚国间离齐楚合纵,并说“秦国憎恨齐国,楚国如能同齐国断交,秦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就贪心地听信了张仪的话同齐国断交,并派使者去秦接受土地,但张仪却说当时约定的是六里。楚怀王恼怒大肆兴兵伐秦,结果大败丹水并被斩兵八万,且丢失汉中一大片国土。魏国听到消息发兵攻楚直到邓邑,而齐国因楚国悔盟也就坐而不援。公元前299年,秦玩弄联姻献池的花招,假惺惺地写信给楚怀王,邀其到武关会盟。已经只是一个三闾大夫、久已失去顾问朝政地位的屈原,闻听怀王要去秦国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千里迢迢追到边关“扣马而谏”:“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勿行”。但楚王已经鬼迷心窍听不进屈原的忠告,偏受奸臣上官大夫、宠姬郑袖之流的怂恿,被骗入秦并遭扣押,最终客死於秦。“王之王明,岂足福哉!”君主昏聩,良臣何计?
其次,再谈谈屈原所作所为。《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这说明屈原所制定的“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根本大法――“宪令”,触动了反动贵族集团的利益,遭到了一些奸臣小人的敌视和反对。他们在怀王面前说了很多屈原的坏话,昏庸的楚王竟然听信了谗言疏远了屈原,并将其贬了官且遭流放。司马太公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这只是一些小人嫉贤妒能的一个方面。但以上官大夫为首的反动贵族代表,想插手“制宪”或阻碍“制宪”以维护反动贵族特权,应是其更深层次的。也正因如此,上官大夫的所作所为才得到所有反动贵族的支持,使屈原的政治变革归于失败。这就是说屈原的德才已经到了一些小人妒嫉的地步,屈原的所作所为可以阻碍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可以阻碍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就是能够且可以维护大家及其国家的利益!树大招风,人贤受妒。维护国家利益怎能不损及少数人的个人利益?
当然,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反动贵族的代表靳尚、打击报复者子兰(楚怀王的小儿子,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后让其作了令尹。屈原曾因尹子兰劝楚怀王赴秦而十分痛恨,因此尹子兰作令尹后便和上官大夫一起向顷襄王进谗,致使屈原被流放更远的江南。)乃至担心秦楚和好,秦献美女与怀王自己失宠的郑袖等,一群各怀鬼胎的魍魉小人,对于屈原之死更是难逃其咎的。“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最后,再试析一下屈原缘何宁死不肯离楚:按理说春秋战国数百年,各国纷争相互吞并一直未停,才士大流动也是当时最为时尚的潮流。而且大凡才士名臣一旦出走他国,本国便不得干涉。同时楚国长期疲软,用人见识偏狭封闭。吴起之祸后,楚国对人才名臣一向是无所谓的。比如辅助越王灭吴称霸的范蠡、文种,五张羊皮换走、助秦大治的秦相百里奚,杀父灭族被迫出逃、辅吴破楚败越的吴子胥及其辅佐始皇终成帝业的李斯等等,不都是楚国人在异国他乡心随人愿,功成名就了吗?然而,唯独屈原宁死不肯离楚。他痛恨楚王迷惑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痛恨小人混淆黑白,使楚王忠奸不明;痛恨邪恶的小人残害忠良……他也曾“悔相道之不察兮(悔恨当初不曾看清道路)”,也知晓“览民德焉错辅(谁有德行就辅助谁)”、“何所独无芳草兮(天下何处无芳草)”,也想“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然进仕不成反遭罪,不如洁身隐退)”、也曾“周流观乎上下(周游观访于四方)。但他与他的祖国是同姓的啊,他是“恐皇舆之败绩(怕君王的战车倾覆)”、“哀民生之多艰(难忘民众之疾苦)的啊……于是乎“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我不得不独自追随怀才不遇而投水自尽的先哲――彭咸)”!他上天入地去求索,是由于他对楚国现实的失望。君王疏远、佞臣谄陷,连江边打鱼的人都开导他要随波逐流。于是他陷入了无限的矛盾之中。留下来不被容纳,反受小人诬陷,处处受挫折,理想实现无望;离开故国远游,却又难以割舍,祖国令他魂牵梦绕。最后,只有,只有以身殉国来表达对祖国的无限忠贞,到另一个世界去求索了!
屈原之死源于楚怀王?上官大夫之流?不,屈原的悲剧在于他不入世,是那个世界合伙谋杀了他!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屈原的灵魂已不属于他的躯体,他的灵魂早已融入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伟大的屈原将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临,但今后的路依然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