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年年秋虫
【作者】: 郭兴臣  【发布时间】:2016-06-21

 

小镇盛产蟋蟀,我是一个蟋蟀爱好者。由于多年捉虫、收虫、玩虫,积累了不少独到的经验,经济上也翻了身。我还出了<< 江北笫一虫 >>的专著书籍,并被选为小镇蟋蟀协会的会长。所以,南来北往的收虫人收购我选的虫,是他们的首选。
每年秋天入秋不久,每天傍晚,天慢慢黑下来,我便骑上那大踏板摩托车在黑绿色的田野里穿梭。停下车,解下绑在摩托车后面的长筒靴和一个长方形的编织箱,箱子里有长竹筒、网子、手电、撬棍、衣服。我像一个就要出征的战士,全幅武装好,进行战斗。为了保护好虫,有时也全凭一双手,翻石块、拔野草,或蹲或跪,全然不顾肮脏,目不转睛地盯着蛐蛐的去向,然后,蹑手蹑脚地趁其不备,握成瓢形的右手按上去,将捉住的蛐蛐装进竹筒里。这是从小练就的绝活。田野是沸腾的,绵绵青纱里人影闪现,不知道有多少形形色色的抓虫人、收虫人,演绎出的故事都与蟋蟀有关。午夜露水沾身,夜夜对着田地,荒野听辨蟋蟀的铃声,使人享受野趣和古意。但近似疯狂的捕捉,又似痴疯的购买,这又是一年一次的绝杀------
在小镇的西南五公里处,有一处近似土山的高地,每逢我走到这里,总是望而却步。这里二十多亩地的地盘,是八十多岁的罗老头和儿子承包的核桃园,果园里也种有花生、地瓜,豆子、玉米等作物,还养着牛、猪、鸡。罗老头种地从不用化肥和农药,多年都是这样。所以,许多捉虫人都想去他那果园捉虫。可罗老汉很精明,他不捉虫,也不叫别人捉,果园四周都有棘刺围着,特别是那几只狠狗的叫声,总是叫人不寒而栗,捉虫人总是躲得离果园远点。
劳作了一夜,笫二天一大早,我便奔赴小镇蛐蛐市场,一边卖,一边挑选优良蛐蛐,那大头青牙、蟹壳青、青麻头、铁头青背、琥珀青、黑头金赤、紫黄等品种,我一眼就能认出来,而且价格也拿捏地很准,为了维护我养的蛐蛐保持多年不败的荣誉,好的蛐蛐我就自己养,准备参加一年一度地全县蛐蛐大赛,一般地虫就卖给外地客商。
这一年,“秋虫博弈”,全县蛐蛐大赛再次重燃战火。进入决赛局。
   “虫王争霸赛”,只听裁判一声令下,两位引头师分别往斗盘里输虫,落草一番挑逗后,被激发起斗志的蟋蟀振翅开牙。接着引头师将虫头领正,裁判开闸,二虫窄路相逢勇者胜。两方对决,我没想到今天遇到的对手竞是罗老头。罗老头的蛐蛐个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具有北方干旱区虫的本质,具有顽强斗性咬死不败的烈性。而代表我出战的“青尘翅”,猛一开口,就使出了一串狮子滚绣球的动作,与罗老头的“青麻头”形成了一个“铁板桥”招式,几个会合下来,我那“青尘翅”落荒而逃。
多年来,这是我笫一次尝试失败的滋味。罗老头的蟋蟀第一次出战就得胜,夺冠称王,这使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了摸清罗老头的实底,我又专程去了他那个庄,找上了岁数的人了解情况。原来,罗老头在解放前就是一个训练蟋蟀的高手,但放了半辈子鹰,最后叫鹰把眼啄瞎了。在解放前的三年里,由于用蛐蛐赌搏,家里二百多亩地全都输光,成了穷光蛋。打那,他就发誓不赌了。可解放后,他家反而被划成贫农,经受住了历次运动的考验。
一天上午,我去了罗老头的果园,我问:罗大爷,您老怎么突然来了兴致?罗老头说:这都是环保的功劳,我这方圆了二十多亩地,从不用化肥农药,这里的蛐蛐属于什么?叫生态环保,生长健康,所以,没有敌手也是很自然的了------
听了罗老头的话,我突然悟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