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光荣的军垦战士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新疆和平解放,在毛泽东主席的“开发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光辉路线指引下,王震将军率领的十万解放军官兵就地转业,铸剑为犁。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响应伟大号召,轰轰烈烈地来到新疆,开始了支援边疆的开发和建设!母亲随父亲一起也加入到这支光荣的队伍中,1958年由甘肃来到了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
当时,母亲和父亲刚刚成亲一年,母亲不满20岁。初来兵团,一切都是新鲜的,农家花衣服换成了统一的黄色布军装,兵团战士都住在军营式的房间里。家里布置的很简单,一进门正面的墙上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有一张床和一个吃饭桌,几个小板凳,房间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每天早上听着起床号响,晚上听着熄灯号入睡。简单的生活让母亲感到很满足,她和父亲一起早出晚归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父亲和母亲特别能干,经常受到领导的夸奖。有一年春天,单位水渠因涵洞堵塞,渠水流不出去,引得道路上水流满地,致使来往的车辆和行人都陷在渠水里,行走困难。父亲和母亲下班路过,看到这种情况,二话不说,父亲就跳到了冰冷的水渠里,开始从涵洞往外掏堵塞物,虽是春天但依然寒气逼人,父亲冻得直哆嗦,母亲看见父亲一个人很困难,也毫不犹豫的跳进水里,和父亲一起用力,把堵塞在涵洞里的杂草、树枝等全部清除干净,涵洞畅通了,渠水也不四处漫流了,而父亲和母亲却浑身湿透。母亲说,像这样的事情,她和父亲从来都没有绕道走过,都把它看成是自己家的事,不干就觉得良心上过不去。
母亲给我们说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昏花的眼睛里闪烁着亮光。
因为父亲工作的出色,很快就担任班长了。而母亲因为孩子陆陆续续的出生,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等到4个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组织上把母亲编入了“五七排”,虽说不能算正式职工,但一切生产任务和连队职工没什么两样,母亲和她们这支“五七”娘子军又开始了新的工作。白天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开垦荒地,晚上下班回来还要洗衣、做饭、哺育我们这几个军垦二代!母亲的辛苦超过了一般的妇女,但是,母亲乐此不疲,她把自己作为一名军垦战士,融入到了建设兵团的这支大军中,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只想到“五七”战士的职责,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在我的记忆里,从不记得母亲有过什么节日,她总是那样一刻不停的忙碌。建国初期,国家从一个破旧的废墟上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是及其艰苦的。特别是生产建设兵团,从最初的荒无人烟的老鸹窝到建成一块块平整的黑土地,这其中的艰辛只有经过这段历史的兵团战士才有发言权。工作的劳累和生活上的清贫,丝毫没有影响母亲的心态。母亲温和而乐观向上的性格一直影响着我们,记得我们经常在写完作业之后,便围坐在母亲身边,一边帮她整理已经缝制好的手套,一边听她讲故事,像“武松打虎”、“孟姜女哭长城”、“白蛇娘子传奇”等这些古老的传说,就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没上过学的母亲虽说大字不识几个,但讲起故事那真是有板有眼,常常让我们听得痴迷,这大概与母亲爱看戏有关。母亲没有别的爱好,但只要听到团部礼堂要演戏,她总是早早把家里收拾好,安顿好哥哥和姐姐的学习,然后给我和年幼的小弟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还在我的小辫子上扎上一朵小绸花,自己也收拾齐整了,就领着我们姐弟二人去看戏。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母亲两条长长的辫子在她匀称苗条的身后甩来甩去的背影和看戏时那专注的神情。往往在戏还未看到一半的时候,小弟就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而我则在母亲的感染下,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些漂亮的男演员、女演员在台上扭来转去,却不大听得懂他们嘴里在唱些什么。但是母亲似乎已进入了剧情,脸上的表情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高兴时,手会随着乐曲的节拍在小弟身上轻轻的拍打,悲伤时,手绢就不停地在脸上擦抹,看见母亲掉眼泪,我也想哭,可就是哭不出来。
戏散场了,情景就大不一样了,母亲的脸上浮现着一种特有的光彩,也不问我是否能听得懂,一路上不停地给我讲着戏里的片断,还不时地哼上两句。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只觉得母亲的声音很悦耳,我抬着头,仰视着母亲,有时候会突发奇想:如果母亲穿上戏装,站在台上,那会是怎样呢?这时候,我觉得母亲脸上喜悦的表情,简直是在过节。
再后来,到我长大一点稍懂事的时候,母亲最爱带我看的戏就是现代豫剧《朝阳沟》了,不管再忙再累,只要礼堂上演《朝阳沟》,母亲每场必去,有一次去晚了,礼堂里已坐满了人,母亲就把我抱起来,挤到前面的过道边,站着一直把戏看完。
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没有文化的母亲为什么那么爱看戏呢?如今,当我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人妻,为人母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没有文化的母亲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吸取着文化,反过来,用这种文化间接地影响和教育着她的子女。小时候,母亲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解放后,只在村子里上了几天夜校。和父亲结婚后就从甘肃来到了新疆,参加到支援边疆的建设中,她多么渴望能有上学的机会,但现实让她成为四个孩子的母亲。在教子的问题上,聪明的母亲并不认为她和父亲没有文化就无法教育子女,她让父亲给我们讲述旧社会在地主家当长工时所受的苦,在我们寒暑假的日子里,安排我们跟随父亲一起种田接受劳动的锻炼。而母亲则把看戏所得的知识融化在一个个故事中,融化在对我们的教育中。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品德的教育。父亲的勤劳质朴和母亲的善良宽容,始终如一地伴随着我们兄妹四人一同成长。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已能够顺着母亲讲的故事情节,去寻找小说阅读了,这不能不说是母亲对我的影响!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不折不扣的军垦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那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亲人的百般爱护,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一直影响着我们。
我常常想,军垦战士屯垦戍边,在和平年代开荒造田,从事农业生产,支援国家建设,战时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几十年来,造就了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而唯有这种兵团精神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戈壁变粮田,沙漠变绿洲”,老一代军垦人实现了这美丽的梦想!那一排排高楼大厦,一望无际的绿色农田包含着老一代军垦战士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我敬佩您,我的母亲,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