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秦俑的秦封泥
如同1974年临潼农民杨志发一镢头刨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样,1995年,西安北郊相家巷村村民挖粪坑时,挖出了被史学界称之为“里程碑似的考古发现”的秦封泥。虽然都是震惊中外的重大发现,但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却天壤之别。兵马俑名震天下,每天都有来自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游人参观,可谓是车水马龙、摩肩擦踵。而秦封泥却鲜为人知,静静地躺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宫墙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里,少人问津、门可罗雀。
2015年9月9日,送孩子去内地读书逗留西安,怀着对毛泽东的崇拜,寻到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毛体书法展。没有想到的是,展出的毛体书法令人失望,书家所研习的毛体字仅仅停留在外形模仿阶段,毫无神韵可言,但却意外接触到神秘的封泥艺术世界。
在博物馆的一隅,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者正在一张桌子上练习书法,便驻足欣赏,禁不住喝彩“写得好”,老者客气说“差得远”,于是攀谈起来。老者姓何名全喜,一位普通的西安市民,喜好书法。因退休无事,便做了一名志愿者,主动来博物馆做义务服务,主要工作是向参观者介绍中国的封泥艺术。
何先生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封泥,我说可能是中国古代写信用的封缄,大概类似于国外的火漆,但具体是什么实在说不清。便向他请教。何先生看到我有兴趣,就兴致勃勃地给我介绍起来。
封泥,又叫泥封、印陶,是印章按于泥土上作为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在秦汉之前盛行。隋唐以后纸张流行,纸代替了简牍,印色代替了封泥,封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古印保存下来的很少,封泥就成了研究古代官制和行政设置的重要文物资料。
何先生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封泥能保存到现在,纯出于偶然,普通的泥疙瘩是不能保存上千年的,早就风化成土。而现在发掘出的数千枚秦封泥,在相家巷村地下已埋了两千多年,是秦始皇时代的东西,甚至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用过的原物。为什么能保存至今?专家推测,相家巷很可能是当年的中央官署所在地,说不准就是秦始皇办公的地方,因为在这些出土的封泥里面有“左丞相印”、“右丞相印”等最高级别的官印,证明这个地方非同寻常。想当年秦始皇雄霸天下,统一六国,每天该有多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捆绑成卷、封缄完好的文牍书函呈报于龙案。待阅批完,下人再把它们收拾起来运出去存放。后来越来越多,没有用了,就要销毁,可能就在相家巷那个农民的粪坑处,是当年秦始皇文件销毁点,一把火烧掉了成捆成捆的木牍竹简,但那个作为封缄的泥坨坨是烧不掉的,反而越烧越结实,变成了印陶,成了废料永远地埋在了地下。而今面世,却成了那个时代最直接的证物,垃圾变成至宝。
何先生说,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泥坨坨,它可携带着海量的历史文化信息。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不仅是统一中国,更有意义的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形成了中华民族内在的文化血脉,历经几千年风云变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都因有了通用的汉字,有了同源的中华文化,所以可以有朝代更迭,但华夏不会消失,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民族和国土不变的文明古国,其他的所谓的文明古国都已不是原先的民族和文化了。这确实要归功于秦始皇,封泥可算是标准的原始记录。现存放在本博物馆的泥封有700多枚,都是精品,包含秦三公九卿、郡县亭里、宫殿园囿等许多官衔机构,其中有几十个是史书里都没有记载的郡县。所以它保存了丰富的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内容,对研究秦代官僚机构和中国行政县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当然,对一般人而言,封泥是一件精美的篆刻作品、书法作品。值得深入研究欣赏。篆刻之“篆”,指的就是秦小篆,先秦是典范。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秦封泥,个个端庄秀丽,挺拔秀健,体式飞动,圆润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和临摹的范本。
最后,何先生引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庞任隆的话总结:“秦封泥是秦文书封缄制度的结晶,是秦人用黄土塑就的一部秦的美学史诗。这批封泥第一次完整地勾画出秦官僚机构的网络图,是我们认识三公九卿制度的指南针;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都邑郡县及宫殿园囿名称,是我们考察秦历史、地理演化的一部活字典;第一次准确地提供了为数可观的秦官印及其模式,是我们今天建构篆刻艺术学科的重要资料库;第一次艺术地再现了秀丽挺拔的秦小篆,使之成为我们学习和临摹秦封泥文字的范本。”
何先生如数家珍,一口气将秦封泥的相关知识讲完,见我兴趣逾浓,便拿出一团泥,教孩子亲手制作一个泥封,并将做好泥封送孩子做纪念,祝愿他“前程似锦”。当知道我说一名新闻工作者时,又送了几本博物馆出版的书,希望我多宣传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看似寻常、实非一般的封泥艺术,使之发扬光大。
我十分感动。一生去过不少地方,但没有一处像西安这座城市文化底蕴这么深厚,文化氛围这么浓郁,市民文化素质这么高。街头巷尾,随便碰上一个遛弯的老人,说不定就是一位高人。“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就是西安的写照。我答应回去一定写篇文字,向边城人民介绍这了不起的“泥疙瘩”。他喜形于色,欣然在一张自制的书签(猴王香烟包装盒做成的微缩条幅)写字赠予我:“看剑生胆,读书香心。乙未年秋日,全喜于西安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