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走进伊犁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22

伊犁印象之一:一位伊犁女婿的期待:留下原汁原味的伊犁

一张车票,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一列火车,满载着对家的渴望。在上海开往伊宁的T205次列车上,在上海上车、一口“疆普”的邵明格外引人注目:微微发福的身材,一头如刘欢般的长发,戴着一副复古棕黑的圆框眼镜,说起话来温文尔雅,脸上时常挂着微笑。文艺范十足的邵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而且他还是一名如假包换的伊犁女婿。

年过而立的他已在江苏、上海等地漂泊十余载,一口后鼻音明显的“疆普”,是故乡给予他深深的印记,“在外这么多年,虽然生活习惯早已改变,但是这口音却不曾改变,不管走到哪里,在心里家永远只有一个——新疆。”

在经历了4742 公里、近55个小时的旅途后,邵明和妻子将到达日思夜盼的伊宁市。“这是我第一次坐直达车回伊宁,前几年,每次回来都要先到乌鲁木齐再转车,有了直达的火车,不仅节省了时间,也着实方便了不少。”邵明说。

2014年底,乌鲁木齐铁路局增开伊宁—上海间T206/3次、T204/5次特快旅客列车1对,拉近了伊犁州与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内地省市的时空距离,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也结束了伊犁无直达内地旅客列车的历史。

对于伊犁的印象,邵明告诉记者,在认识妻子之前,他从未踏上过伊犁这片土地,当他第一次来伊犁时,就被沿途的景色深深吸引。“第一次来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伊犁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邵明说道,“相比于新疆其他地方,伊犁的美是独一无二的美,是纯天然的美,无论春夏秋冬,在这里处处是美景。”

邵明在上海从事城市亮化设计的工作,多年来在上海工作的他对高楼大厦早已习以为常,对于伊犁州城市的发展有着他独特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前几年他曾去过一次意大利,很多城市中原来的小街小巷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在伊宁市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喀什市的老城景区,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情,体现着特别的传统文化。“当前,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伊犁州作为面向中亚国家的桥头堡,各城市必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期待着伊犁州城市发展的同时,不仅建起高楼大厦,而且能发挥自身优势,将传统文化的特色得以保留,也将我们的蓝天白云留住。”他说。

聊着聊着,欢快的音乐已经奏起,“列车即将到达终点站伊宁站”乘务员悦耳的声音从广播中传来,车厢里顿时喧闹起来,归家的喜悦在车厢里弥漫,邵明搂着妻子站在车窗旁向蔚蓝的天空望去,眼神中充满喜悦,更充满着期待。

伊犁印象之二:春节故事:春节,他们不再孤独

猴年春节已至,每家每户都在为这一年一度的春节而忙碌着。在外漂泊的游子归心似箭,家家户户盼望着儿女早日归家团团圆圆。“今年我们不再孤独地度过春节了!”在这万家团圆、九洲同庆之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13位孤寡老人一语道出了今年春节的别样。

当记者走进伊宁市咏寿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时,本应空荡荡的房间却是一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来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老年西域合唱团的成员和伊宁市第六中学的同学们正在和老人们进行联欢。老人们身着新装,精神饱满,不时地为精彩的节目鼓掌叫好,脸上洋溢着笑容,几位老人甚至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这13位孤寡老人来自伊宁市的各个社区,年龄最大的已经86岁高龄,最小的63岁。这些老人大都长时间独自生活,因为各种原因现在举目无亲,在伊宁市无依无靠。”照料中心的负责人戴利玲介绍道,“这些老人中,有的家中环境难以想象,有的甚至连户口都没有,每年过年家里都是冷冷清清。”

作为伊宁市第一家由社会组织建立的老人照料中心的负责人,今年53岁的戴利玲,早在2008年就已进入老年健康产业。一头短发,身着运动装的她,在两层共586平米的照料中心里,和8位工作人员最多时照顾18位老人,这些老人中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此次在这里过年的13位孤寡老人中的孙海涛老人就是全托在照料中心的老人,“年前孙叔告诉我想留在这里过年,我和爱人商量以后,便决定将市上所有的孤寡老人接来一起过年,”戴利玲说,“根据市民政局提供的资料,我们最终筛选出这13位符合要求的老人。”

据戴利玲介绍,这些老人春节期间将一直居住在日间照料中心,所有的费用将由她承担,“看到这些老人能在这个大家庭里快快乐乐地度过一个祥和的、幸福的春节,心里非常开心,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春节。”她说道。

对这些老人而言,虽然才来到照料中心两天,却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老人们虽有不同信仰,但在一起时总是其乐融融,和睦友善。今年已经76岁的老人何伏林告诉笔者,以前过年,家里只有老人孤身一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就是我以前过年的真实写照。但今年来到这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和大家一起过年,而且每天可以和这些朋友们打牌、下棋、理疗,工作人员待我们如同亲人一般,在这里,我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老人激动地说道,“在如此温暖的大家庭里,让我忘却了病痛带给我的悲观情绪,这里温暖、乐观的氛围感染着我,如果以后等我经济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待在这。”

春节期间,咏寿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还将安排老人们在伊犁河大桥、林则徐纪念馆等地参观游玩,丰富老人们的春节生活。“以后每年过年我都会把这件事做下去,未来我想把更多的孤寡老人接到这里,让这些老人不再孤独的过节。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希望也能有更多的养老机构与我们一道,为更多的孤寡老人创造幸福的春节。”看着老人们幸福的笑容,戴利玲说道,目光中满含着坚定。

伊宁市民政局党委书记邓章仁介绍,今后伊宁市将积极推进“9073”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以咏寿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示范,带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不仅为孤寡老人,也为更多的老人创造一个幸福的晚年。

伊犁印象之三:“杰米拉”的大年初一:一样的忙碌不一样的幸福

“杰米拉!杰米拉!新年快乐!我们来给你拜年了!”一声亲切的春节问候从不远处传来,“杰米拉”的几位维吾尔族兄弟姐妹们捧着自己做的插花,来向她恭贺新年。而他们口中的“杰米拉”就是最美基层干部、伊宁县盖买村党支部书记李元敏。

大年初一,暖暖的阳光洒满大地,被维吾尔族村民称为“杰米拉”的李元敏早已忙得不可开交。来到她家里,还没进屋就听到里边一片欢声笑语。

作为家里老大的她,一大早给长辈们拜完年之后,便急忙回到家里开始准备午餐。“等一会我的维吾尔族兄弟姐妹们就要来了,过年了,我要好好招待我的兄弟姐妹们。”她一边准备午餐,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的这些兄弟姐妹们年年都分拨来我这里拜年,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改变。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是每个民族的节日,在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里,我们这各族兄弟姐妹们每年要一起庆祝新年的到来。”

村民热比亚木▪喀地尔带着自己的女儿与朋友们一同来到了李元敏家,“昨天我们几个人就商量好了,今天早早来给‘杰米拉’拜年。”暖心的拥抱,真诚的问候,看到这些兄弟姐妹们,“杰米拉“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

对于才休息的李元敏而言,根本没有时间准备过年的事情,“今年过年,家里的小吃都是我的维吾尔族姐妹们帮我制作的;从我结婚到现在,每年过年家里的肉类,都是我的回族兄弟妥中福帮我准备。”她指着桌上的小吃和餐桌上的肉类说道。

不一会儿,在“杰米拉”忙忙碌碌的身影中,一桌丰盛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十几位各族兄弟姐妹齐聚一堂,在新年的第一天为她和家人送上了最美好的祝愿。餐桌上,李元敏和兄弟姐妹们聊着家常,回忆往事,一谈起她踹门这些过往趣事,笑声不断。她说,虽然自己是暴脾气、犟脾气,但是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村民对她无比信任,始终把她当成自家人,这是让她最幸福的事。

经过一天的忙碌,下午将兄弟姐妹们送走后,“杰米拉”却还不能休息,晚上她还要去巡视一遍村子,问候村上的贫困户和老人,查看村里的值班情况,“即使过年期间,每天晚上回到家最早也是凌晨两点了。”说完,李元敏便开始收拾,为晚上巡视做准备。

离开时,走在盖买村这条以“杰米拉”命名的道路上,看着路上悠闲自在的村民,踏着已经开始融化的积雪,空气中暖意浓浓,是民族团结之爱,让这里如此温暖。

伊犁印象之四:春节的坚守:无眠除夕,守护“花城”

又是一年春节时,素有“花城”美称的新疆伊宁市早已张灯结彩,年味浓浓。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在伊宁市大街小巷里穿梭的民警们依然坚守岗位,为民众们平安过年保驾护航。

作为进入伊宁市的“咽喉”,公安检查站巴彦岱分站的民警们正在指挥着车辆进行安检。春节期间,每天从进入伊宁市接受检查的车辆多达五千多辆,而人员更是多至上万,他们一天至少工作12小时,24小时连续工作对他们而言已是家常便饭,除夕夜回家吃一口年夜饭更是一种奢望。

对于这些守护着游子归家之路的民警而言,家人就在他们的身后,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这几年的除夕夜大家全在检查站过的,站里已经是每年年三十民警们团圆的家了。手机,就是我们和家人在一起团圆的方式。”已经28岁的副站长佟雪亮笑着说道。已经连续3年没和家人团聚的他,今年即使将母亲接到伊宁市,却依旧食言,无法回家过年。

在巴彦岱检查站,佟雪亮和民警们日夜守护着伊宁市的大门,与此同时,伊宁市里的民警们全员备勤,为伊犁河谷的中心保驾护航。位于主城区的上林警务服务站是伊宁市里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岗亭。值班民警已经在这里坚守了十多天,工作24小时之后再休息的作息时间他们早已习以为常,浓重的黑眼圈诉说着他们的劳累,一摞摞吃完的泡面桶印证着他们的辛苦,沾满泥渍的鞋帮讲述着他们的奔波。

“这周围人流量大,医院、商场、单位众多,过年这几天,20多位民警吃住都在这里。”服务站站长周军介绍道。作为站长的他,每天36个小时的工作之后才能休息8小时。而在120多平的钢架房里,生活休息的条件却异常艰苦:五张床,两张沙发,就是民警们所有可以休息的场地,而无处休息的民警则席地而眠。“每天休息时穿着衣服,时时刻刻做好出警准备。”周军说道,“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接到报警,我们在2分钟内就可以到达现场。”

2分钟,是民警对人民群众的守护,而2个小时,则是哈桑奇派出所14名过节民警春节期间唯一的假期。

派出所作为每个城市公安系统的末梢,每天事杂人多,位于伊宁市东南角哈桑奇派出所管辖6个社区21770人,“大年三十那天我们给过节的民警轮流2个小时的假期购买年货。”民警毛志勤向笔者介绍道,“而这2个小时也是从2日到现在民警们唯一的假期。”

在2.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大大小小的巷道仅以车代步巡逻都需要40分钟。过节期间,民警们要每天走街串巷,清查辖区的所有情况,“我们一般结束工作差不多一两点了,每天可以休息的时间最多五六个小时。”毛志勤说道。

在“花城”伊宁市,像他们一样,过年期间所有的民警全员备勤,坚守在各自的岗位,每个角落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或是巡逻,或是执勤,正是他们,以自己的坚守换取万家平安,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宁静。

伊犁印象之五:走遍每个乡镇,送去信心祝福——“八卦城”女县委书记的别样春节

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与许久未见的亲戚姊妹们叙叙旧、话话家常的日子。在“八卦城”特克斯县,今年的大年初二,与县委书记刘莉一起聊家常、话新春的是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和特克斯镇的8户农牧民。到特克斯县任职5年来,每年春节她都要到各乡镇场走一遍,将春节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送到“八卦城”的每个角落。

刘莉一行第一站走进特克斯镇阿克塔斯村牧民热斯伙加·努尔居马的家。阿克塔斯草原被誉为特克斯县“后花园”,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这里随着特克斯县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牧民们利用优越的自然优势和地理条件,发展起了特色养殖业,牧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得知刘莉要来看望大家,阿克塔斯村的牧民们等一早就来此等候了,他们都想听刘莉说说发展经济的事。

“去年的收益怎么样?马养得如何?”刘莉问得很具体,“今年提前把草料和药品准备好,为养马做好准备。”刘莉针对阿克塔斯村牧民在发展马产业、旅游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疑问和要解决的方法,鼓励牧民解决好品种改良、草场管理和市场发展等环节中的问题。

“刘书记,去年我们村卖了12匹赛马到南疆,每匹马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阿克塔斯村村长克里木·拜德百兴奋地告诉刘莉,听着一个个喜人的消息,刘莉为村民们感到高兴,“好,发展马产业要注重市场变化,把发展旅游与牧民增收相结合,做精、做细,彻底帮助牧民脱贫。”刘莉用流利的哈萨克语让牧民们倍感温暖,信心十足。

在阿克塔斯村的2个小时,带着沙哑的声音,刘莉细心叮嘱,为新的一年精准扶贫、脱贫,为优势产业的发展合理布局。离开阿克塔斯村的路上,刘莉一边问询一边拿着手机拍照,记录着阿克塔斯村的点点滴滴。

离开阿克塔斯村后,刘莉来到了在特克斯县小有名气张新宁家里。 2012年,他筹建特克斯县快递物流公司品牌,业余利用互联网+社交模式组建了特克斯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为特克斯县商业推广、商品销售、技术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推广平台,有效节约了产品服务的推广成本,为广大群体提供衣、食、住、行、娱、购、游等行业动态信息及咨询服务,为促进本县经济活跃良性发展做好媒介基础工作。 得知张新宁的电子商务做的如此红火,刘莉饶有兴趣地拿出手机登录张新宁的QQ群。

如何利用特克斯县八卦城的优势,打造更完善的旅游系统?在退休老干部克得尔格西·尼斯拜的家中,刘莉与住阿热勒社区博斯坦街“阿力玛力”旅游特色街区的居民们共话新年发展。“这是一条特色民俗旅游街区,现有67户居民,分10个民族,每户庭院都按照自己的民俗风情来打造。”特克斯镇党委书记孟涛告诉记者。打造这条旅游特色街区的目的就是把八卦城的特色集中到这条街区里,让各地游客在这里感受到特克斯的民俗风情、旅游文化等内容。

“春节是最好的时间,可以集中听到群众百姓的声音,可以看看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措施是否落到了实处,为新年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当谈起春节走进群众家里的收获时,刘莉说道。 一句关怀的话语,一声深情的问候,春节走基层,带去的不仅仅是一句慰问,一句鼓励,还有一份信心。

伊犁印象之六:新疆伊宁:爱心零钱罐现身公交站

坐公交车没有带零钱,只能求助他人或四处换零钱,相信这样的尴尬不少人都曾遇到过。而在新疆伊宁市,近日,一些公交站出现了一个爱心零钱罐,帮助市民解决燃眉之急。

“没有零钱拿一块,下次有了补进去,方便大家,方便自己”在伊宁市1路和101路停靠的工会大厦公交车站台,一个不起眼的透明塑料罐上,用汉语和维吾尔语书写的标语粘在塑料罐外侧。塑料罐里有许多一角、伍角纸币,在公交车站等车的乘客不时将自己口袋里的零钱放入这个零钱罐中。

“这个零钱罐粘在这有一段时间了,每次过来里边的零钱总是满满的。”在工会大厦附近工作的买买提江·米吉提说道,每天坐公交车的他对这个零钱罐印象颇深。“第一次看到这个零钱罐时,还有点怀疑,总感觉这个很难实现。”买买提江·米吉提笑着说道,“后来看到这满满的零钱,还有时不时有人投放零钱,为他人提供便利,心里的疑虑打消了,感觉真的很温暖。”

在附近商场购物之后的张云飞看到挂着的零钱罐,也过来给零钱罐里添砖加瓦。“在哈尔滨或者其他一些城市,很多时候身上没有零钱的乘客,都是到处换零钱或者投进5元、10元,很少能看到有这么便民、暖心的做法。”在哈尔滨工作多年的他说,“这不仅解决了市民的不时之需,更能让第一次来伊宁市的外地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感受到这座城的人情味。”

“这个做法真不错,正如标语所说‘下次有了补进去’,这是对所有人满满的信任。”正在站台等候公交车的李鑫对此赞叹不已,“希望每个公交站台都有这样一个爱心零钱罐,传递正能量。”说着他拍了几张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想让更多的朋友知道。

据了解,这些爱心零钱罐并不是由公交集团或者其他机构设置的,零钱罐里放的零钱数目无人看管,市民可以随意取用、投入,这不仅方便了乘车市民,同时也彰显了市民的诚信。

伊犁印象之七:新疆伊犁:文化大院,让文化扎根基层

初春时节,新疆伊犁河谷乍暖还寒,而这里的基层文化大院里却是一番热热闹闹的景象。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乡的7家文化大院里“动听的歌儿唱起来,民族的舞蹈跳起来,党的声音传起来……”

“让群众走上舞台,把舞台交给群众”。每到节日或者农闲时间,在伊车嘎善锡伯乡伊车嘎善村顾长青家中充满着欢声笑语,身着民族特色服饰的各族村民欢聚在一起,伴着村民的自弹自唱,男女老少们一起起舞。村里的文化带头人策划的文艺节目,让在场的观众掌声笑声不断。在休息时,大家听着村干部宣讲着政策,拉着家常,充满了浓浓的民族情意。

“自从有了文化大院以来,不仅成了我们的文化活动基地,还成了商量大事小事的地方。”伊车嘎善锡伯乡宣传委员杨涌泉说,“文化大院是最前沿、最基层的文化阵地,这个舞台可以展现农村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又可以以文化人,将优秀文化‘种’在村民的心坎上。”

“现在只要一有活动,都不用村干部去叫,大家很快就来了,以前真是喊都喊不来。”顾长青说。自从他家被选为文化大院后,这里已经成为了附近村民唱歌跳舞、沟通交流的乐园。

在伊宁市琼科瑞克街道办事处英阿亚提社区,6家文化大院同样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居民吐尔逊娜依家就是其中之一,她家在整洁幽静的英阿亚提路二巷中,社区干部和附近的居民经常在这里举办文艺活动。走进她家院中时,几位60多岁的维吾尔族大妈正踏着鼓点,欢快地跳着民族舞蹈。

每次活动参加的居民帕哈尔古丽·伊力哈尔说:“社区每周都举办活动,大家在这里听宣讲、看节目,热闹得很。”她还告诉记者,社区的很多妇女都喜欢到“文化大院”来,她们在这里参加过巧媳妇厨艺大赛,观看过刺绣、盆景栽培、葫芦彩绘等展览。

除此之外,每家文化大院中不仅配备相关设施设备,还有国家“东风工程”免费赠阅的出版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放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音像制品,以及党报党刊等读物,供居民免费阅读和观看。“这些设施设备和图书刊物让我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即使没有活动时,大家都会来这里看看书,聊聊家常。”吐尔逊娜依说。

截至目前,伊犁州直县(市)已建成文化大院1138座。文化大院通过广泛开展各族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从而寓教于乐、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汇聚民心,让文化扎根基层,把文化留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