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书写童年的新探索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11

《古城墙上的圆月亮》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楼大厦里,每天有繁重的课业压力,渐渐失去了本该属于童年的快乐。他们不知道,就在同样的土地上,曾有一群孩子和他们一样长大,但他们却拥有不一样的童年……
《古城墙上的圆月亮》是由两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老师、张之路老师联袂创作的新书。翻开这本书,聆听两位温厚的长者娓娓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仿佛重返那段似曾相识、纯真有趣的童年时光。
金波老师年近八旬,作品影响数代人。他从1956年开始诗歌创作,至今已近60年,他收录在小学教材里的作品,以诗歌居多。在当代儿童文学界,张之路老师的作品重要而独特,他擅长小说、散文创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两位作家曾先后获得过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我国从1990年起选送作家参评,至今共有5位作家获此殊荣)。本书创作历时两年,精雕细琢,体现了两位作家深厚的学识修养与开阔的视野。他们写出了孩子的快乐本真,写出了孩子追求理想的远大志向,写出了孩子对生命的严肃思考,等等,为少年儿童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润物无声地传递成长正能量。
本书书写童年的形式也是独树一帜,采用同题创作、诗文唱和的方式,这种同题写作的形式在国内儿童文学创作中尚属首次。张之路老师饱含真情、饶有趣味地叙说成长中的诸多故事,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主题。金波老师则以一个诗人的目光,观察生活,发现并提炼出精髓,用纯净优美的文字给孩子展现出更广阔的世界,抒写出更丰厚的意义。二者的结合,底蕴深厚,既善且美,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极具感染力。
《古城墙上的圆月亮》的问世,给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一股清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翌平觉得,这本书像一首明快的二重奏,张之路老师故事的厚重与真实,金波老师诗的轻盈和空灵,共同演奏出一曲优美而沉稳、韵味醇厚却清浅入神的好乐曲,如古城墙上的月光一样,为每个读好它的孩子,带来一片干净的明亮。翌平先生很喜欢这本书的创新形式,他说:“童年在张老师笔下闪烁着如幻如梦的色彩,他用最生活化最日常的故事,讲述少年的纯粹和真挚:友谊的珍重与失掉友谊的痛心,戴上红领巾的渴望,对门儿小伙伴的一顿饭,同哥哥放飞风筝。每一篇短短的故事,都是一个内心善良的孩子成长大戏中的一个片段,是北京淳朴、敦厚民情的工笔描摹,更是对新中国不同时期风貌的细语吟诵。
“金波老师的诗歌清灵透彻,寥寥数语,简单易懂却触人心灵,内涵充盈,蕴意丰厚。诗歌讲述孩子们经历的快乐、忧伤、感激、顿悟、遗憾、喜悦,简朴艰辛的生活为孩子们带来的却是珍贵的人生财富,童年的乐趣:放风筝、抓蛐蛐、养花、描大字、看鸟儿啄虫、与风为伴,所有的场景穿越时代,成为几代人共通的童年记忆和精神依恋。诗般的文字,如诗的风景,读过让人重新回归到童年的纯粹,再次发现隐没在内心深处的那份童真、童趣。童年的那种美也唯有诗歌可以表达出来。”
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说,自己是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的,既为金波老师诗作中语言的精美,意境的悠远,文采和想象的飞扬所陶醉,也被张之路老师文章中一贯的智慧和对生活片段撷取的独到所打动。他更为欣赏的是二位老师对生活的态度,他说:“在书中,我们能从以往平淡无奇的生活时发现自己闪光的结点,现在我知道这其实是我人生前进的原动力。孩子们虽然没有太多的过去,但却有大把的未来。有心的人读完这本书,应该从中有所感悟,因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平淡与精彩只不过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在成长中应该收获优良的生活经验,像金波和张之路老师那样把日子过得精彩,把自己精彩的日子像跳动的音符写满纸间。”
《古城墙上的圆月亮》的问世,也是对儿童文学“靠小说打天下”这一写作格局的突破。儿童文学评论家汤锐认为,目前,儿童文学虽呈现生机勃勃持续发展的态势,但在体裁上却呈现越来越单一化的趋向。少年儿童在单一化的小说的引导下,容易养成消遣性和娱乐性的阅读习惯,这不利于他们的精神成长。要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首先就应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必要改变小说体裁单一化的现状,为少年儿童编辑出版文学性强、精神内涵丰富的精品佳作。《古城墙上的圆月亮》采用散文、诗歌同题原创的创新形式,将散文、诗歌两种体裁的各自优长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二者的结合,让孩子在优美的文学意境里去接受正能量的洗礼。这种创新的形式,是对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传统的承传和发展。
品读这本书,我们仿佛听到胡同里孩子的嬉闹,体验他们的欢乐与忧伤,他们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彼此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