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边防之魂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30

 

    724日,在《伊犁日报》社和伊犁军分区的组织下,我和部分伊犁书画家来到了边防哨所。在那里,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边防之魂!
从伊宁市出发,沿着绿色葱茏的霍尔果斯河,行程近100公里,我们驱车驶进了这次边防之行的第一站———阿拉马力边防连。
站在萨拉绰克山脚下,我的目光急切地越过霍尔果斯河,落在对面绿色遮掩的山梁上。因为,那里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边防线。仅一水之隔,却是两种境界。此刻,白云在深蓝色的苍穹中悠闲的漫步,绿色从脚下开始,跳过霍尔果斯河,从容地向对面的山梁跃进。清凉的风从雪峰中徐徐飘来。那一刻,我的心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跳动。这就是边防线吗?那种战马啸鸣的梦境哪里去了?在萨拉绰克山的北坡,我看到了一群游动的羊。它们会一不小心越过国境线吗?望着天空中自由漫步的云彩,我断定:即使他们越过边防线,也一定会重新走回来!
啊!边防哨所,你就是以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迎接着我们这些陌生的来客!那么,这份沁人心脾的和谐,又来之何处?
走进阿拉马力边防连营地,坐在连队的荣誉室里,连队指导员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着连队的历史。少许,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走进了荣誉室。指导员介绍,他就是连队的第一任老班长。
“过去,阿拉马力有边无防。1962年伊塔事件后,开始抽调人员组建边防连。当时,我们只有三峰骆驼和两把铁锹。白天训练巡逻,晚上住的是地窝子。吃的萝卜和白菜,都是骆驼从100公里以外的霍城县驮来的……”听着老班长深情地话语,我心潮起伏!
2000年开始,阿拉马力新一代边防官兵开始架电、植树,改善环境。当时正是老兵退伍时,挖坑、搬石头,老兵们的手都磨出了血。等到拉上了电,老兵们只享受了10天有电的日子,就打起背包下了山!临走时,他们抱头痛哭,泪水撒在了萨拉绰克的山石上……”一代又一代的边防官兵们啊!他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留给后人的,是一片湛蓝的天!
在这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自己的胸怀宽了,目光远了,心里亮了。
如今,在一代又一代边防官兵的不懈努力下,边防哨所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然而,当我站在萨拉绰克山脚下,看四面高耸的山梁,一种强大的寂寞感还是漫上了心头。
我们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拾级而上的。站在哨楼的顶层,一种眩晕的感觉顿时直冲头顶。我先是晃了几晃,随后镇定下来,开始将目光向远处跋涉。然而,我的视力所及,除了云彩就是山。只是那么一会,我就再次感觉到了视觉的寂寞。常年在这里守望的哨兵们,他们难道不寂寞吗?
“寂寞总是难免的!烦了,战士们会站在山颠狂吼,狠踢山石听那石头滚落的声音。想家了,就站在山的最高处,让眼睛下一次山……”“让眼睛下山”,这是怎样的一个词汇啊!也许,只有置身大山深处,只有经历了太多寂寞之后,才会创造出如此生动而深沉的词汇!那么,寂寞,又赋予了战士们什么?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据说,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最早是由边防连的一个战士写的顺口溜,军分区干部李之金到连队体验生活时,在黑板报上看到后激情勃发,谱写了此曲,后来,在帕米尔高原搞全军文艺汇演时唱响全国。如此振奋人心之歌,诞生在大西北边防线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哨卡里,足以说明: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并不空虚!由此,我想到了作家唐栋。1969年,当他入伍在边防连服役时。也许,正是萨拉绰克山的浑厚,思想才趋于成熟,从而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兵车行》!
是的,成熟!当我从哨楼上一步步下来,我用心数了数,一共有54级台阶。54级,战士们常年战斗在深山里,他们一年要走过多少个54级呀!看着台阶上那些多年踏出的脚印,我突然明白:那些脚印,注入的其实是责任。每上一步,就是一次精神的飞跃,只有上到最高处,才会真正走向成熟!
曾几何时,作为一名警察,在无数次冬夜蹲守的时候,我总会问自己:难道生命里原本美好的一个个夜晚就该这样度过?我的眼前时常会闪过儿子稚嫩的笑脸,捡拾着在母亲的拥抚下儿子的失落。儿子曾不止一次的责怪:爸爸是个无能的警察,因为他无法给我父爱。我的心由此会失去平衡。我开始厌倦那些漫长而寒冷的夜,我不能容忍这些个夜在我的生命里留下的只是一片无痕的雪。然而,今天,当我站在萨拉绰克山下,当我重温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我发现了自己的浅薄,我的心与边防战士们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
是的!卡亚乔可冰山,你的脚下就是国防线。看到你,就会让人想起神圣和不可侵犯。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又有几个可以站在这条线上,去真实的感受那种神圣和不可侵犯?年轻的妻子们啊!抬头看看,卡亚乔可冰山依然屹立在那里。你们的亲人们啊!也将永远挺立在雪峰之上。他们守住了寂寞,也守住了最为可贵的安宁。拥有如此伟岸的男子,你们还会感到后悔吗?
激情是什么?忠诚又是什么?从阿拉马力边防连出来,我们又到了红卡子边防连。直到红霞漫天,在离开边防哨所的时候,我一直苦苦思考着这两个问题,只恨时间太短。
 当我用爱怜的目光再次凝视那些远离尘世烟火的营院时,我看到了院后那一排排冲天而起的白杨。那些白杨是一代代老兵种下的。如今,树已参天,人却远去。然而,火热的生活却永远忘不了那些种树的人。那些迎难而上的枝叶,难道就不是一种激情!
车已离开山口!透过车窗,我又一次看到了屹立在山巅之上的那些哨楼。有哨楼的地方,就会有哨兵;有哨兵的地方,就会有一块安宁的土地。而融入土地之中的,难道不是忠诚!
 车已远离山口!昏黄的暮色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送磨的人。为了让战友们喝上豆浆,当年,那个年迈的老炊事员,不就是在这样的暮色里,从不远万里的陕西,将一口石磨背进了连队!
是的!他们之所以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靠的是对人民的赤诚、对自己肩负使命的理解和矢志不渝。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调,自私和懦弱在这里显得十分渺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显得如冰雪一样晶莹剔透。
从激情飞扬的萨拉绰克山下来,我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感受:无私的奉献,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就是当代边防军人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