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印象 > 正文
上善若水 情暖荒原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19

 

八月的伊犁凉爽宜人,汽车行驶在无边的草原中。一会儿是伊犁河,一会儿是巩乃斯河,一会儿是尼勒克河。这是生命的河伏卧在草原中的河,从草原中走来,又滋润草原。   
  一路上总有牛、马和羊在眼前晃动。无人打理,悠然自得;和睦相处,互不干扰;膘肥体壮,安泰闲适。正如诗中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草原气象万千。一会儿天蓝云白,气润风清;一会儿乌云翻卷,雨丝如帘;一会儿,半天金亮半天铅灰;一会儿彩虹飞架夕阳如血……
地面色彩排列有序:伏卧的绿,是平坦开阔地的草;铺出来的金黄,是油菜;高耸的绿,是山岗上的草;点缀在绿草中的是七色花;像猫眼样的小红果,是野草莓;那缓缓移动的白,是羊群;迅猛奔驰的枣红是马群……
  远远地看去,那山隐没在白云中,待十八弯三十六绕后,白云已和自己比肩而望。山上更是一番景致。冷杉一排排整齐如人工栽种般。虽然是直立不动,却分明给人动感:似乎憋足了劲争先恐后往上钻,谁也不甘矮下来。一阵风吹来,山间响声富于节奏感,“哗哗哗”上去了,又“哗哗哗”下来了;再看那树的晃动,有如钢琴的键盘,被次第按下又次第平起。山上,高的是树;树下,矮的是草;草下,更矮的也是草──互不争夺,相安和睦。由此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造化:公允精致、乖巧淋漓。
  站在山上,极目远眺,隐约听到有人在浅吟低唱: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旗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歌声幽怨哀婉,如泣如诉。搜寻四周并不见唱歌的人,仔细听,却没了;不经意间,歌声又飘过来……
  这是细君公主的歌,这里怎么会有人唱这首歌?
   揉揉太阳穴,定定神,才清醒地意识到,其实,并无人唱歌——歌声来自潜意识深处。
    问陪同者,这是什么山?答:乌孙山。
原来如此!我们正行走在乌孙国的怀抱里,面对乌孙山,心中回响起细君公主的歌,自是触景生情,情中生景啊!
50年代初,进疆妇女穴居茫茫戈壁滩,却非常乐观。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
大汉以北的游牧族匈奴长期侵扰大汉,边关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对大汉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使得大汉消耗大量财力、人力和时间抗击,总没能彻底解决问题。当时,与匈奴邻近的西域有不少小国。匈奴动辄攻击这些对小国,伺机吞并以扩充自己的疆土和实力;也拉拢小国,企图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大汉。这些小国对匈奴既怕又恨。这种情势下,谁能与西域联盟,谁就拥有了决胜的把握。
乌孙王国原在河西走廊西部,跟月氏王国为邻,后来被月氏驱逐,西迁到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南,是一个横跨伊犁河的大国。张骞认为,乌孙比月氏更能威胁匈奴,得到乌孙王国的友谊,就等于砍断了匈奴汗国的右臂,建议大汉与乌孙国联盟,夹击匈奴。
张骞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于是就有了“细君出塞”和亲的一幕。
不久,匈奴闻讯,也将一位美丽的姑娘、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打算抵消大汉公主的影响力。单于的女儿被立为左夫人。
于是,右、左两位夫人在开始情斗的同时拉开政治斗争大幕。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作诗一首,经常低吟,排遣心中的苦闷。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深表同情,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国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在匈奴及西域,却被奉为传统。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
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入乡随俗”,含悲忍辱再嫁。然而,她却是天天以泪洗面,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情恶劣,不久就忧伤而死。
细君死时只有25岁。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成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军须靡。
解忧公主丰腴健美,生性爽朗,忠君爱国的观念很深,对政治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对朝廷的“和亲政策”,十分理解,决心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国效命。因此,她是抱着一种大将军出征,必定凯旋而还的心情,轰轰烈烈地踏上征途。
没多久军须靡暴毙,翁归靡“肥王”继位,按照习俗,接受了解忧和单于的女儿。
解忧千方百计赢得肥王的欢心,以图国家的安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肥王与解忧性情相投,恩爱异常,接二连三地生下了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
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使汉朝与乌孙国的关系密切,双方信使来往返频繁。那边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断向娘家告状,激怒了匈奴单于出面干涉,双方很不愉快,大有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婢女冯,知书达礼、细心有谋、机敏爽朗、能言善辩,兼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如姐妹。到了乌孙国后,将她嫁给了位高权重的右将军。解忧和冯在乌孙国特殊的地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权力,在乌孙王廷内外连成犄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发兵威胁乌孙国,要乌孙国王献出解忧公主,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 
这年,汉朝发15万大军,与5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等4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70余万头。
汉廷与乌孙国通过这次军事合作,重创匈奴,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彼此更加水乳交融。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就连她的婢女冯也活跃在王公大臣之间,受尽礼遇尊敬,而且还代表汉廷,锦车持节,宣抚西域各国。
可惜肥王不久之后一病不起,王位转给了匈奴公主生的儿子泥靡,解忧公主依照乌孙的习俗,无可奈何地第三次嫁人,并生了一个儿子叫鸱靡。原有的政治格局迅速发生激烈变化。解忧的势力、乌孙的强盛、汉廷与乌孙的大好关系,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泥靡自幼饱尝冷漠滋味,仇恨解忧长期以来对他及他族人的压制。如今当了国王,大权在握,便倒行逆施,政治独裁,残暴肆虐,挥霍无度,沉溺酒色,还把一个反对他的兄弟杀死……一时间,举国鸡犬不宁,一片大乱,怨声载道,大家都称他为“狂王”。
解忧把这里的情况告诉汉朝廷。汉廷派遣使者率兵前往干预,并利用冯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她对乌孙国内部情况的了解,多方疏通,上下协调,说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诡计,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封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贵靡为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这样,双方分而治之,安定了一段时间。 
若干年过后,解忧所生的长子贵靡和幼子邸靡相继病死,乌孙国人都归附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再加上汉朝已大不如从前强盛,不能事事为解忧撑腰,解忧的处境也大不如当年。
自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到如今汉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经生活了50多年。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思土,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汉宣帝赐给她田宅奴婢,待遇如同公主,以酬劳她为国牺牲、效命国家的艰苦卓绝的精神。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了。 
  历史是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扭转局势。英雄的鲜血与美人的热泪,写成了千古青史。
  历代公主远嫁和亲,无论丈夫对之如何,都是一件极痛苦的事。一个个如花的天之骄女,要么在痛苦和屈辱中终日以泪洗面,日渐凋零枯萎,要么在痛苦中,图强奋发,使自己像火炬一样燃烧,照耀别人也照耀自已——历史选择了她们,她们选择了奋发,所以永远被历史铭记。
  细君开创和亲之先,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又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置身乌孙山,遥想公元前。我们突然觉得,西上天山的8000湘女与历代和亲远嫁的公主有许多相似之处。
  英雄与美人、铁血与柔情。女子们的伟大正在于用她们单薄的肩膀承担起国家的重任。